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24-04-25
《阅读是生活的一种方式:文本、交往与视域》吴浩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阅读经典文本,在长时段或宏大的历史背景下也会对作者有深度了解,与其形成精神或现实的交往,受其道德情操、学术志趣等影响。
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有两副关于阅读的楹联,令人印象深刻。西递履福堂有联:“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宏村南湖书院志道堂有联:“漫研竹露裁唐句,细嚼梅花读汉书。”在某种意义上,这两副楹联是对“何为阅读?何以阅读”之问的作答。前者道尽阅读之效,后者描绘阅读之美。
每个人都有对“何为阅读?何以阅读”的答案。这本《阅读是生活的一种方式:文本、交往与视域》集聚了作者对阅读尤其是经典阅读的思考。“阅读是生活的一种方式”,或可从本体论层面作答何为阅读;至于何以阅读,作者提炼出“书与人、中国与世界”的阅读路径。
阅读的基础在于书,在于文本,阅读的要义也往往在于对经典文本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培根在《论读书》中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对各个学科经典文本的阅读、重读乃至反复钻研,都能有“日读日新”的体验和收获。
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对读书有一个绝妙比喻,把经史子集、诗词歌赋等比作中国古典建筑。在他看来,“四子书”如户牖(yǒu),“九经”如厅堂,“十七史”如正寝,杂史如东西两厢,诸子百家诗文词如书舍花园……袁枚喻之为厅堂园榭的各类书籍,恰是文本;居于其间,流连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既是对文本的阅读,也是与著书之人的交往;在此基础上,把文本的意义推向更广阔的时空,升华自己的认知与理解,读书之乐正在于此。这一充溢着书香的比喻生动诠释了:阅读是生活的一种方式。
(来源:《人民日报》2024年3月12日,第20版;作者:吴浩,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副教授;图片来源:原文配图;原标题:阅读是生活的一种方式;原文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