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文化报》 发布时间:2025-05-22
近年来,国家对美育愈发重视,出台一系列政策推动美育在各教育阶段的落实。在高校层面,明确要求把美育工作及其效果作为高校办学评价的重要指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饱含着古人对美的独特诠释与卓越创造,将多元厚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深度融入美育课程,能够极大地扩展美育边界、深化美育的内涵,对于以美育课程塑造健全人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作用。
高校美育教学中传统文化资源的价值意蕴
一是塑造全面发展人才。通过美育教学,学生能够接触到各类艺术形式、美学理念,激发自身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比如,在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凭借在美育课程中培养的审美感知,能更好地构思作品,将功能与美感更好地融合,为未来进入职场奠定坚实基础。而对于非艺术专业学生,美育同样重要,它有助于打破专业局限,拓宽思维视野,使学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从美学角度寻找创新解决方案,促进其全面成长。
二是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作为文化传承的前沿阵地,美育教学承载着传递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美学精髓,从诗词歌赋到传统手工艺,无一不展现着古人的审美情趣。在美育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赏析古典文学作品,让学生感受古人对意境营造、情感表达的精妙手法,进而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促使他们自觉成为文化传承者。
传统文化资源的美育价值挖掘
一是传统艺术瑰宝的审美启迪。剖析书法、绘画、戏曲、传统手工艺等领域蕴含的独特美学元素,比如书法的线条质感、绘画的意境营造、戏曲的程式化美感、手工艺的匠心独运,阐述它们对激发学生审美感知、培养学生创造力与想象力的作用。
二是古代文学经典的情感熏陶。解读诗词、散文、小说等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人性美、自然美、社会美,以唐诗宋词中的家国情怀、明清小说中的社会世态为例,说明其对学生情感世界的滋养、对学生价值观塑造的深远影响。
三是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传承。讲述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的起源、仪式、寓意,分析节日习俗中蕴含的团圆、追思、爱国等文化内涵,论证其在增强学生民族认同感、传承中华美德方面的积极作用。
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的原则与策略
一是系统性原则。强调构建从基础认知到深度体验、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创作的传统文化美育资源开发体系,避免零散无序开发,确保学生获得连贯深入的学习体验。依据艺术形式、文学体裁、民俗类别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分类,建立资源库,便于教师检索、调用,为教学活动提供有力支撑。为不同专业、年级的学生设计个性化学习路线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探索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育世界,满足多样化学习需求。
二是创新性原则。鼓励突破传统教学模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跨学科融合等手段创新传统文化美育形式。借助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重现历史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比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置身于古代绘画创作现场,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参与度。联合文学、历史、艺术、哲学等学科力量,开展跨学科美育项目,如以“我为家乡代言”为主题,融合历史考证、文化底蕴挖掘和本土手工艺学习体验等,拓宽学生知识面与思维视野。
组织书法大赛、戏曲社团、传统手工艺制作坊等校园文化活动和校园文化团体,为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美育氛围。鼓励学生参与民俗调研、文化遗产保护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使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增强传承责任感。
传统文化资源在高校美育教学中的利用方式
一是融入课程教材。探讨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巧妙融入美学原理、艺术鉴赏、文学欣赏等美育课程教材,以案例分析、专题研讨等形式呈现,使教材内容更加鲜活生动、富有文化底蕴。
二是打造特色课程。依据学校地域特色、学科优势,开发如“地域民间艺术赏析”“古代书院文化探秘”等特色课程,丰富课程供给,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三是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强调培养、引进具有深厚传统文化素养美育教师的重要性,通过培训、学术交流等方式提升教师传统文化教学能力,为资源利用提供人才保障。
传统文化资源在高校美育教学中的实践
一是传统手工艺工作坊。依托本地丰富的传统手工艺资源,如胡杨木根雕、土陶制作、乐器制作、剪纸、地毯编制等,在校内开设多个传统手工艺工作坊。学校与手工艺传承人紧密合作,邀请他们担任导师,为学生传授技艺。以土陶工作坊为例,传承人向学生讲解土陶的选土、手工拉坯、装饰图案绘制、烧制工艺等,让学生接触到原汁原味的传统手工艺。学生通过工作坊学习体验传统手工艺的精妙以及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并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结合,创作出许多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时尚感的作品。学生设计的优秀土陶作品、文创产品可以在学校展览,在文创市集上亮相,既推动传统手工艺的创新发展,又让更多人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实现美育与文化传承的双赢。
二是“诗词大会”与古典文学教学融合。在古典文学课程教学中融入“诗词大会”竞赛模式。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小组诗词竞赛,设置诗词接龙、飞花令等环节,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热情。比如,在讲解唐诗单元时,学生分组竞赛背诵唐诗、解析诗意,使学生不再觉得古典文学枯燥,而是主动沉浸其中挖掘诗词之美。学校将“诗词大会”从课堂搬到校园,举办全校性的诗词大赛。赛前通过线上线下宣传,吸引众多学生参与。大赛现场,选手们展现出深厚的诗词功底,台下观众也在欣赏过程中受到古典诗词的熏陶。赛后,学校将优秀选手的诗词赏析文章集结成册,供更多学生学习参考,在校园内营造浓郁的古典文学美育氛围。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5年5月22日,第7版;作者:刘春,系新疆医科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图片来源: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