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文化报》 发布时间:2025-04-18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文化遗产璀璨似星辰,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与智慧。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文化繁荣的参与者与推动者。文化遗产有着“横看成岭侧成峰”的魅力,当代语境下,“活化”成为其传承的关键词。过去我们恪守传统的保护模式,而今逐渐发现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是文化、自然、社会、经济与技术的交响。
共源:文化之根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中国文化遗产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正是中华文化广度与深度的体现,是构筑文化软实力不可或缺的基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正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的体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文化遗产需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明的归属感是最基本的文化遗产观念。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发掘、继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以古鉴今,增强文化软实力。对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活化,应当通过文化教育与文旅融合,增进其价值认识,促进了解、重视我国独特的文化传统与价值观念,提升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在保护、展示、传播区域优秀文化的同时,彰显文化多样性,传承民族精神,让文脉在中华民族精神体系中流淌,确保中华文明立足时代、生生不息。
共生:自然之韵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自然与文化遗产经纬交织,共同编织着属于时间、空间与人文的叙事。“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自然之力既能催生璀璨的文明,也在“日月盈仄”之间,悄然侵蚀着历史遗珠,活化利用是文化遗产永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为文化遗产提供了最原始的舞台,而文化遗产的深厚底蕴,又赋予了大自然以更加丰富的情感色彩与文化意义。
大自然以“大江东去”的壮阔胸怀,见证文明的演进,我们需怀揣敬畏之心,深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谛,促活化以御侵蚀、强文化以兴遗产、育自然以促共生,保护自然环境的完整性和原真性。“道法自然”,文化遗产活化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通过发展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让文化遗产在自然的滋养下“活”起来,真正实现文化遗产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达到“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共鸣:社会之镜 “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文化遗产的活化,不仅是文脉的传承,更是社会的互动。活化理念的诞生使文化遗产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活跃因子。活化模态下,政府部门的角色从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搭建起文化遗产与社会力量之间的桥梁,激发社会各界的参与热情,人们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韵味。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文化遗产将历史与现实、文化与社会紧密相连,与旅游、教育、科技等领域的深度融合为区域社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与社会的稳定和谐。活化之路映射出社会的互动,而社会恰是文化遗产传承的载体。因此,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应当适时修订有关政策条例,细化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建立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畅通社会参与与文物保护利用渠道,促进文化遗产“飞入寻常百姓家”。
共荣:经济之翼 “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经济引领人们探寻时代的脉搏、捕捉市场的气息。经济效益等现实问题是衡量文化遗产价值的重要标准之一,人们对古韵遗风的无限向往代表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市场敏锐地洞悉了文化遗产活化的价值,而文化遗产活化又能反哺经济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一业兴而百业旺”,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不仅让历史文化瑰宝重焕生机,更牵引着关联产业的蓬勃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从经济的角度出发,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是必然方向。要坚持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利用。推动革命文物保护传承工程;加快一批古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及时策划推进一批重大文化遗产保护和文旅融合项目,建设一批文化遗产文创园;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原则,推动文化遗产和旅游真融合、深融合、巧融合。
共创:技术之光 “岁月悠悠,衰微只及肌肤;热忱抛却,颓废必致灵魂”,现代化技术的应用,不仅是对文化遗产信息外在形态的如实记录与永久保存,更是对其内在精神与文化意蕴的深刻挖掘与传承。数字化背景下,文化遗址的信息能够毫厘不差地被获取和保存,优秀文化遗产信息能够更快更广泛地向世界推广传播,三维可视化、虚拟重构等数字技术的运用更能有效还原和重现文化遗产资源的历史风貌。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如今,科技日新月异,技术赋能文化遗产活化之路,使遗产传承与保护更加便捷高效。因此,要积极推动智能科技和大数据对文化遗产的引领,提高文物展陈、保管、保护等工作的科技含量,加快建设文物装备产业基地、文化遗产保护科研基地、资源大数据平台,推动我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同时,推动实施“互联网+文化遗产”“互联网+非遗”战略,激发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的新形式,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新途径。
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重点在于一个“活”字,它不仅是对文化遗产的开发与继承,更要让文物“开口说话”,成为被人民所熟知、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活化”承担着对人类文明中留存的精神或物质进行解释、融合、创新的使命。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理念创新的核心就在于通过对文化遗产价值的活化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工作不是将其隔离起来,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诠释和重新创造文化意义,促进其发挥蕴含的情感、文化、社会、科学等方面的价值。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5年4月18日,第7版;作者:贺小荣 ,严伊凡;图片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