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年俗今昔变迁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发布时间:2025-02-10

  节日众多,唯春节独大。春节,民间称其为“过年”。

  在国人的心目中,过年既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也具有太岳般的分量。

  然而,同为过年,30年前的人和30年后的人,过年的方式迥然有别。30年前,过年的标配可谓18个字:穿新衣,吃年饭,祭先祖,看春晚,放鞭炮,走亲戚。但30年后,对于很多人而言,内容已大为改变,休假、探亲、旅游等几项,成为过年时滚烫的热词。至于其他,尽管都还依稀存在,却似被边缘化,比如放鞭炮,在一些大中城市已较少见到了。

图片来源:新华社 摄影:谢剑飞

  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农耕文明形成的过年模式,在信息化的时代,面临着内涵被掏空、外延被挤压的现实困境。伴随电子产品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可能对前辈们世代沿袭的过年程式会有所隔膜;加之时代的变迁和物质的极大丰裕,过节的仪式感在某些地区也失去很多。这等情景,自然会让人忍不住地摇头慨叹,或曰:年还有啥过头?

  旧时过年,于日积月累中,各地皆形成了专属本地相对完整的套路,这种套路,一旦被约定俗成,就固化为一种规矩、一种习俗,所有的后来者,都不得不“照抄”先辈们的作业。以笔者的家乡渭北为例,就能看出过年的冗长与烦琐。一进入腊月,过年便拉开了序幕。初五的五豆节,早喝五种豆子熬制的稀粥;初八的腊八节,晚吃手擀刀切的腊八面;二十三的祭灶日,用铁锅烙出带有花纹的圆饼敬献锅灶;除夕夜晚降临,在大门外的空地上,面对祖坟的方向焚烧火纸祭祖;大年初一吃过早饭,按照辈分高低,给本族的长辈轮流施行跪拜之礼;正月初二去老舅家或舅家拜年;初三去岳父家拜年;初四去姑姑家或姨姨家拜年;初五或初六去旁系亲戚家拜年;初七的傍晚,吃又长又细的拉魂面,以防丢魂落魄……直至大年初十,才总算告一段落。

  过年最为忙碌的,是节前的筹备过程:劈柴、储水、刷墙、磨面、剃头、糊窗子,剪窗花、贴年画、拆洗被褥、浆洗衣物、杀猪宰羊、购买年货、蒸花馍、包包子、炸肉丸、炸麻叶……一件件的活计干完,春节已叩响了门闩。

  旧时再穷,家长也要咬牙给孩子买回些许的鞭炮,或一串,或零散的十几个;平时穿得再破烂,过年也要穿戴整洁;新衣买不起,就把旧衣扔进染缸里,浸泡一下,捞出来后晾干,以旧充新;平时即使吃糠咽菜,过年这天也要包一顿饺子,炒几盘荤菜——过年,既要犒劳腹胃,又要抚慰精神。

  那个年月,乡村里没有电视,没有手机,没有报纸,但人们却在自制或自寻的乐趣中自得其乐。一个货郎的到来,一定会引起围观;某个村里搭建个土戏台唱戏,十里八乡的人都跑去观看;谁家里增添了孙子,一伙人就拿孙子的爷爷奶奶逗趣。

  忙碌而欣悦,疲惫而幸福,辛苦而甜蜜,如此便营造出了一种独有的过年氛围,这种氛围,构成过年特有的味道,即所谓的年味。

  现在过年,年味怎样更浓郁呢?确实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生产力较为低下的年代,人唯有不停地劳作,才能勉强地丰衣足食。过年也一样,几乎每一种需要,都源于自己的亲力亲为。期待过年过得像模像样,就要及早地下手,周密地布局,并夜以继日地操持家务,唯有如此,当过年临近时,才不至于手忙脚乱。但在制造业高度发达的当今,大部分需求都能通过购买来实现。也许仅仅花上半天的时间,出入一次大卖场,就能应有尽有地采购回全部的年货;甚至连打扫屋子,都能雇请保洁公司替自己完成;若想吃一顿丰盛的团圆饭,只要肯出钱,就不必自己亲自下厨,在某家饭店预先订个包间即可。还有更省事的,过年干脆就不待在家里,既不犒劳自己,也不待客,而是选择外出旅行。

  时代变了,过年的方式焉能不变?掩映于这种变化身后的,是人际关系重新的排列组合。

  当下的人际交往,很多人对“同气相求”的精神渴望在上升,过去那种你借我家一根针、我借你家一升米,我耕地喊你来牵牛、你盖房喊我来搬砖等,现今已荡然无存。邻居之间,时常大门紧闭,不再热衷于串门;亲戚之间,无事不登三宝殿,很可能有事也不登三宝殿。实在有话要传递,拨一个电话就足够了。昔日那种拜年时坐上亲戚家热炕的情景,成为很多年长者遥远的记忆。多少年少者,一提到拜年就龇牙咧嘴,一万个不愿意,只是在长辈的责令下,不得不敷衍了事地走走过场,身往而心不随。拜年期间,一有空闲,宁愿低头抱着手机,与从未见过的人热火朝天地闲聊,也不愿和眼前的人浪费一星唾沫。很多人都活在自己密闭的世界里,身在墙中,心也在墙中。

  以笔者之见,过年保留一定的仪式感,的确很有必要,因为在很多时候,内容恰恰附着于形式之上,“形式即内容”,形式不存,内容焉附?我们与其对年味的丢失空发感慨,不如思考如何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给本民族的民俗文化保留应有的空间;如何在某些功利观念的影响下,让亲情不至于遭到异化,得到更好的保存……凡此种种,是值得我们正视和研究的课题。如今,不仅各种具有非遗元素的活动在春节期间非常红火,“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也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饱含非遗元素的年味儿,更契合中国人的心意。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5年2月6日,第7版;作者:安黎,《美文》杂志原副主编;图片来源:新华社)

社科普及活动

学习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
全国代表大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理论研究成果,普及理论知识,人文之光网特开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

扫一扫关注

京社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