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文之光网 发布时间:2024-01-10
木版水印,是雕版印刷术的一种。它集绘画、雕刻和印刷为一体,根据水墨渗透原理显示笔触墨韵,既可用以创作体现自身特点的艺术作品,也可逼真地复制各类中国字画。由于这项技艺始终基于手工进行,所以目前纯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继承和发展。
2006年,木版水印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进入被保护的范畴。
齐白石《白石老人册·荔枝》 荣宝斋木版水印艺术品
01发展历史
中国雕印术最早可以上溯到隋唐时期,现存较早的印刷品《金刚经》就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五代至宋元的数百年间,雕版印刷技艺获得了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明朝木刻版画成就辉煌,特别是万历以后,中国古代版画进入了绚丽多彩的时代,形成了以风格多样、工致细腻为特色的繁荣景象。到明末,“饾[dòu]版”和“拱花”这种复杂又巧妙的彩色套印术已进入成熟阶段。
明代的“饾版”,就是今天所说的木版套色印刷。其过程是先根据一幅画面不同颜色的深浅和各种线条、皴[cūn]法分解成一套套的版稿,经雕刻后再依次印成与原画基本一致的复制品。色彩复杂的画幅需分解成七八块乃至几十块或上百块印版,恰如丰盛筵席上的百饾并陈,故称为“饾版”。
“拱花”,是一种不着墨的刻版印刷方法,用凸凹两版嵌合使板面拱起花纹,以凸出的线条来表现图案,使画面更富神韵。1627年,金陵胡正言以饾版印刷的《十竹斋书画谱》和成书于1644年的《十竹斋笺谱》,熔饾版和拱花技艺于一炉,充分显示了明末彩色套印的艺术成就。
清晚期至民国间,现代机械印刷设备与技术从西方传入,加之长期战乱,传统的雕版印刷渐渐被边缘化,但这一时期印制诗笺十分普及,笺纸成为文人学士记录诗篇、鱼雁往来的文房必备品,装订成册的笺谱更成为供人清玩的艺术品。
《十竹斋书画谱》 图片来源:中国艺术报
02工艺流程
木版水印这种纯手工印刷工艺有勾(分版)、刻(制版)、印(印刷)等基本工艺程序和刻、剔、掸、描等特殊技巧,它以笔、刀、刷子、耙子、国画颜料、水等材料为基础工具,以追求复原传统书画的艺术形态、笔墨、神采为目的。
第一道工序:勾描
由画师担任此项工作。第一步先分色,即把画稿上所有同一色调的笔迹划归于一套版内,画面上有几种色调,即分成几套版。勾描人员先用赛璐珞纸(一种不透水的透明胶纸)覆在书画原作上进行勾描。一些珍贵的古代书画原作,只能将画作拍摄下来,制作成同样大小的照片,再用赛璐珞纸进行勾描。勾描者将画面上的线条、皴擦和色块一套套地勾描下来,然后再勾描到雁皮纸上,作为雕版所需的底稿。
将赛璐珞纸覆在书画原作上勾描。 图片来源:光明网
第二道工序:刻版
刻版人员先将勾描好的雁皮纸反贴在较坚硬的木板上,再参照原作,细心领会原作者的笔迹形态及画面情趣,依据墨线,持刀如笔,惟妙惟肖地把原作之技法、神韵雕刻出来。刻版用的木料大部分是杜梨木,这种木料纤维细密、软硬均匀,长时间放置不会变形,易于保存。这些木料在使用之前都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自然风干,这样遇潮遇湿以后才不会变形。
在杜梨木上依照墨线刻版。 图片来源:光明网
第三道工序:印刷
印刷前要准备与原作基本相同的纸、墨和颜色,根据原作的用料和神韵,依次逐版套印成画。整个印刷过程极其复杂,往往要通过印刷几十套甚至几百套版才能完成一幅作品。在印刷过程中,每个印刷技师的技术能力、经验和素养对印刷成品都有影响。
在印刷时,技师需要把握微妙的力度变化及快慢节奏。 图片来源:光明网
03现代价值
木版水印是一种集绘画、雕刻和印刷为一体的复制艺术。它延续了古代雕版印刷术这一重要传统技艺的生命,并被逐渐借鉴于现代版画创作之中。它弥补了现代印刷之缺憾,其水墨、色彩可以渗透纸背,木和水的采用使得其作品能够长久保存。
作为手工作品,木版水印所包含人的情感与温度,内蕴于严格的操作规程和对原作的深湛理解中,得以让原作神韵和国画作品水墨淋漓的酣畅质感得以灵动再现。木版水印通过最大限度接近真迹的品质,使古代艺术精品得以传播。
宋代佚名《白头丛竹》 荣宝斋木版水印艺术品
(本条由京社科综合创编;资料和图片来源于光明网、中国艺术报、北京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官方网站、荣宝斋官方网站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