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文之光网 发布时间:2023-12-08
宫毯,是富有北京地域特色和宫廷特色的手工艺制品,兴盛于元代,作为皇宫专用的御用品。北京宫毯后被列入“燕京八绝”,也是中国宫廷艺术重要的传统手工技艺代表作之一。
2008年,“宫毯”技艺被列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国务院又将其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红呢绣双喜龙凤彩云子孙万代纹炕毯
发展历史
北京手工地毯旧称“官坊毯”,又称“宫毯”。织毯技术西汉时由西域传入我国。到唐代,中原地区的地毯织造已大致成熟。元代织毯业兴盛,出现了大规模的织毯作坊。明代官营织毯机构开始织造高质量的官坊毯,入清以后,北京官坊毯的图案渐渐形成多民族色彩、纹样相融合的艺术风格。
20世纪以来,北京宫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1900年,北京宫毯在法国巴黎世博会上获得金奖。1920年,北京宫毯作坊已有354家,成为中国地毯的主要产地之一。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北京宫毯出口处于鼎盛期,在国际上获得广泛的声誉。
清晚期“蓝地孔雀开屏缠枝莲栽绒地毯”
工艺流程
作为具有浓郁“京作”特色的宫廷艺术,北京宫毯的制作用料非常讲究,编织手法精湛细腻,图案丰富多彩且讲究纹样对称。其织造分为前期准备、织毯成形和美化整理三大部分
盘金团龙宫毯
(一) 前期准备
前期先设计图案,通常由中心的夔[kuí]龙主纹,四周的角云、边道,以及散落的插草四部分组成,以“格律体”构图为主,讲究图案的意涵,龙凤、佛教八宝、花卉都是常见的主题。接着选毛、纺纱、染色,就可以根据图案放大样,再上机织造。
(二) 织毯成形
织造环节是决定地毯成败的关键因素,也是最耗时、最耗精力的工序。织毯时,一架架高大的梁机上下垂直绷着经线,工匠们坐在前面巧手飞快地织造。动作虽复杂,但织造原理很简单,就是把一根根彩色的绒线根据图案拴绞“栽种”在经线上,称为“栽绒”。其基本动作为先后拉起前后两根经,将绒线穿过其中,拴成一个“8”字扣固定,再砍断多余部分,便可栽好绒线,形成一个色点。这样从点到线,从线到面,图案逐渐出现。
(二) 美化整理
刚刚织好的毯子表面粗糙,不同颜色之间缺乏过渡,层次不分明;图案也显得杂乱无章,毫无生气。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宫毯也是如此,这就需要通过美化整理来增强它的艺术魅力。北京宫毯的美化整理工作主要分为平毯、开荒、片剪、洗毯和修整这几个步骤,由于盘金毯特殊的质地,一般不做片剪和洗毯的处理。
福运当头栽绒毯
宫毯与皇家礼仪
宫毯在宫廷文化中拥有很高的地位。一是由于那时铺地材料贫乏,毯是毛丝织物,具有隔寒隔潮的功能,是非常理想的籍地用品。二是毯拥有变化多样的图案和丰富的颜色,除了使用价值以外,毯还有很强的观赏价值。宫毯尊贵典雅、构图精美、配色鲜亮、立体凹凸的剪裁极富层次感,样式千变万化。三是因为毯的使用与宫廷礼仪分不开,在不同时节、不同位置铺设的毯,其图案和颜色都有明确的规定。
宫毯在色彩上常用皇宫主色红、黄二色,有时也用象征天空的蓝色和象征云朵的白色,这些宫廷御用的颜色,在色彩上与宫廷建筑和陈设交相辉映。虽然皇宫下辖的各地织毯坊在织法上各有不同,但是由皇家统一下达的图样,却体现出浓郁的皇家特色。
清乾隆 乾清宫壁毯
(本条由京社科综合创编;资料和图片来源于故宫博物院官网、国家人文历史官网、“文旅北京”微信公众号等、“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