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文之光网 发布时间:2023-06-20
2023年6月21日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个节气——夏至。夏至,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是古人采用土圭测日影的方法,最早被确定下来的节气。此时,天气炎热,雨丰昼长,绿茵浓郁、蛙鸣蝉吟的盛夏开始了。
夏至·释义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夏至,五月中。《韵会》曰: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此时的万物,生长繁盛到了一个极点。《恪遵宪度抄本》有云:“夏至,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说的是在夏至这天,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迎来白昼最长的一天,此后一段时间,则会昼渐短,夜渐长。
夏至·三候
古人根据对大自然的观察,把每个节气分为“三候”,以五天为一“候”。夏至时节“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
一候鹿角解
古人认为,鹿为山兽,属阳,感知阴气之萌生,鹿角脱落。上古时期,在节气起源地区,鹿随处可见。丽的繁体字为“麗”,可以说鹿便是那美的化身。
二候蝉始鸣
古人似乎有一种崇蝉情结,“夏”字即为蝉形。人们以蝉鸣为夏声,“蝉乃最著之夏虫,闻其声即知为夏矣”。
三候半夏生
半夏,汉代便已为“药草”。因生于农历五月,时值“夏之半”,所以叫做半夏。借“半夏”之名,也在提醒:夏天已经过去一半了!
夏至·习俗
赠礼避暑
辽代《辽史·礼志》记载:“夏至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 “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在朝廷,夏至之后皇家也会拿出 “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
吃面尝新
俗话说“冬至饺子夏至面”,夏至吃面的习俗,几乎遍及全国各地。不仅习惯吃面食的北方夏至肯定会吃面条,就连以米饭为主的南方,也在夏至这天食用种类繁多的面条,诸如阳春面、肉丝面、三鲜面、过桥面、凉拌面等等,江南的很多地方也盛行夏至日吃馄饨,做成官帽式、元宝式的形状。北方的打卤面、炸酱面则更是夏至的主打饮食。
夏至·养生
食“苦”养心
俗话说“天热食‘苦’,胜似大补”。三伏天气里吃些苦瓜、苦菜,或者饮用一些啤酒、茶水、咖啡、可可等苦味饮料,不但能清除人内心的烦恼、提神醒脑,而且可以增进食欲、健脾利胃。
养生健脾多喝粥
夏天不适合大补,所以羊肉等不宜多吃。最好多吃蔬菜,少吃油腻,并注意多吃些可以清热降暑的食物,如绿豆粥、扁豆粥、荷叶粥、薄荷粥等“解暑药粥”。
夏至养生宜清补
在炎热的夏季,人们的饮食应该以清补、祛暑化湿、健脾为大原则。应该选择一些具有清淡滋阴功效的食物,例如香菇、蘑菇、平菇、银耳、虾、瘦肉、薏米、鸭肉、鲫鱼等。
夏至·诗词
(本条由京社科综合创编,资料来源于“人民网”微信公众号、“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央视网”微信公众号等;图片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