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08-19
资料图 图片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文字可以传递意义和发音信息,而阅读本质上就是将文字符号转化为对应语音并获得理解的过程。阅读障碍则是学习者在智力水平正常和教学充足的条件下,阅读能力依然落后于同龄人的情况。虽然各种语言的体系不同,但不同语言学习者的阅读障碍发生率却较为接近。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语音加工缺陷是拼音文字阅读障碍的核心认知根源。脑成像证据表明,80%以上的拼音文字阅读障碍源于语音意识缺陷及相关脑区发育障碍。
在拼音文字中,所有语言都可置于“透明—不透明”这一连续统内。透明文字(如西班牙语、芬兰语等)的字母和发音基本一一对应,属于音位正字法;不透明文字(如英语、法语等)的词汇拼写虽然大体代表音位,但存在一个字母对应多个发音或多个字母对应同一发音的情况,属于形态音位正字法,因为词汇拼写有时还代表词素或意义。当字母和发音对应关系高度一致时,阅读的习得速度更快。经过基础阅读技能学习阶段后,正字法透明度/深度也会持续产生影响。
正字法深度的心理语言粒度理论认为,不同类型的语言对认知能力的要求存在差异。粒度是指构成词汇的发音或语素单位的数量,数量越多,粒度越小。拼音文字粒度小,字母对应发音;而汉语、日语和韩语的粒度较大,字符与音节对应。拼音文字中透明度高的语言语音编码处于较低水平,语音加工技能主要作用于阅读前或阅读开始阶段。透明度低的拼音文字中字母—发音对应的变化较多,较大语音单位(如音节)虽然同时存在,但音位意识依然发挥主要作用。
许多研究表明,语音加工技能与英语和其他拼音文字的阅读之间存在密切的因果关系,早期的语音加工技能可以有效预测后期的阅读能力。语音加工技能包括语音意识、语音记忆和语音编码。首先,语音意识指对语言中声音特征的敏感性或知识,可以表现在句子、单词、音节、首音/韵脚、音位等不同层次。音位意识处于语音意识的最底层,是构成语音意识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对音位的识别和操作。关于音位意识有趣的一点是,它只有在学习阅读和写作之后才会发展,文盲成年人往往缺乏音位意识技能;同时,音位意识反过来又成为成功阅读的最强预测因素。因此,音位意识与读写之间是一种互惠关系。其次,语音记忆指使用语音编码临时存储信息,通过使用语音回路和发音控制过程,信息可以在短时间内保存在短期记忆中。语音记忆对于新词汇阅读和整句理解特别重要。如果语音记忆存在缺陷,新词汇学习和口语词汇的发展都会受到影响。最后,语音编码(如快速命名)的目的是通达心理词库中词汇发音、正字法表征和意义的存储位置。相较于语音意识,快速命名能够独立预测阅读能力。三种语音加工能力都可以用于预测阅读障碍。
除了语音加工,拼音文字阅读的另一项基础技能是单词认读。研究显示,英语阅读障碍主要来自单词认读,熟练的阅读者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词汇,而糟糕的阅读者无法运用字母—发音知识来识别不熟悉的词汇,也无法建立视觉词汇来保障流畅阅读。甚至有研究者认为,只有不熟练的阅读者才会借助语境和图片来猜测词义。
当前,针对英语儿童阅读障碍的干预方案以技能干预为主。从语言认知技能来看,主要采用语音意识缺陷干预和基于语音意识与快速命名双重缺陷假设的语言认知缺陷综合干预,训练阅读困难儿童的语音意识、快速命名能力和正字法意识。在阅读相关技能干预中,拼读能力被视为阅读科学的核心,要求用系统、显性的方式来教授词素—音位的对应规则,在此基础上发展阅读流畅性和整体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认知和阅读技能干预方案都有显著效果,但效果大小可能存在差异。元分析表明,音位意识和阅读理解干预的长期效果优于拼读和流畅性教学。语音意识干预是阅读教学干预中的核心要素。
现实中,双语和多语者普遍存在,阅读障碍的认知机制是否具有跨语言一致性,是阅读障碍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一种观点认为,母语和外语阅读障碍发生的认知机制一致,可以通过母语阅读障碍预测外语阅读障碍。例如,对汉语和法语阅读障碍儿童的大脑成像数据分析表明,汉、法两种语言阅读障碍的相关脑区基本一致,说明阅读习得和阅读障碍的神经相关性具有很大的跨文化不变性。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差异性的正字法粒度经验会带来跨语言的认知加工差异。例如,拼音文字的阅读障碍主要来自语音加工缺陷,而汉字属于表意文字,阅读障碍主要来自空间认知缺陷。对学习汉语的德语阅读障碍儿童进行图片和汉字命名实验,发现他们的眼动数据与正常儿童无异,说明德语阅读障碍儿童的空间认知不存在缺陷,阅读汉字时打开了视觉—空间通路,直接进到语义层。而他们的汉字命名正确率低于正常儿童,则可能受到语音加工缺陷的影响。可以看出,阅读障碍的发生机制既有跨语言的一致性,也有基于正字法类型的差异性,不同语言的阅读教学、测试和干预应充分考虑正字法的差异。
汉语儿童英语阅读障碍主要来自音位意识缺陷。当前,汉语儿童最初往往通过拼音学习汉字,首音/韵脚意识可以有效预测拼音习得,并能够预测之后的汉字阅读。而英语正字法粒度更小,音位层次的语音加工能力不足会导致英语阅读障碍。此外,汉语儿童的母语背景还会影响英语阅读中字母—语音的自动化整合,导致汉语母语者单词解码速度更慢,影响单词解码的流畅性。目前,我国英语阅读教学干预实践以语音意识干预为主,配合拼读教学,干预群体主要集中在小学英语学习者,少数实践涉及初中生和大学生。针对不同年龄组的语音意识干预都有明显效果,表明语音意识干预对儿童、青少年甚至成年人的英语单词拼读技能都有显著促进作用。同时,这也说明在缺少干预时,英语学习者的语音意识缺陷可能会持续存在,不会随着语言经验的丰富而改善。
除了语音意识缺陷,汉语儿童的英语阅读干预还要考虑外语背景和环境。根据简单阅读观,如果缺乏解码能力或语言理解能力,阅读理解就无法发生。阅读干预应从解码能力和语言理解能力两方面入手,在语音意识干预的同时促进英语语言理解能力发展。一方面,可以在正式学习阅读前,通过动画片、歌谣等轻松有趣的方式帮助儿童掌握基本的英语口语词汇,培养语言理解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在词汇解码教学时加入词汇和口语教学。研究表明,对于以英语为第二外语的学习者而言,语音加工技能和包括词汇、语法知识的阅读技能共同干预的效果,要优于单一的语音加工技能干预。一种可行的方式是,依托高质量英语分级读物进行复合干预,读物中的图片语境可以补偿语言理解能力,儿童通过反复阅读习得词汇和语法,从而达到解码和语言理解能力的同步提升。此外,研究表明,包含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阅读教学干预方案效果要优于传统教学方案。所以,干预方案中还可以加入信息技术,让干预教学变得更加有趣和有效。例如,采取信息技术使语音分离、合成、替换等操作更容易被学生感知。
(本文系国家科技创新重大项目“中国学龄儿童脑智发育队列研究”(2030+2021ZD0200500)阶段性成果)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8月14日,第4版;作者:曾玲、罗少茜,系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