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字格营造的汉语美感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24-01-23

  语言学家陆志韦曾在《汉语的并立四字格》一文中说:“汉语有这么一种特性:我们听一段话或是念一段白话文,老是会觉着句子里的字(音节)会两个两个、四个四个地结合起来。”最典型的四字格,就是四字成语。还有一些四字格不是成语,如“高高低低”“有吃有喝”“东说西说”“连说带笑”等。四字格与汉语美感密切相关。无论是文言文还是白话文,善用四字格都是营造美感的重要方式。

两个二音步

  汉语的音步一般由两个音节组成。为了追求音节平稳,汉语在造句之时,总是尽量追求二音步前后连接。比如,汉代晁错《论贵粟疏》中,“不可得也”,全句四字,恰好组成两个二音步;“明主知其然也”,全句六字,恰好组成三个二音步。不仅书面语如此,口语同样。例如,我们可说“治病”“治疗疾病”,而不说“治疗病”“要治疗病”。说“治疗病”,音节停顿是一双一单,不能平稳。说“要治疗病”,音节停顿是“一二一”形式,也不如两个二音步连读来得顺口。

  有些词语,最初并不是二音步前后连接,比如“大腹便便”在《后汉书·文苑列传》中是“腹偏偏”,“笑里藏刀”在白居易的《劝酒十四首》中是“笑里刀”,最后流传的却是“大腹便便”和“笑里藏刀”,主要就是因为它们音节平稳。清代桐城派大家刘大櫆说:“一句之中,或多一字,或少一字……则音节迥异。”汉语的这种特征,古人很早就了然于心。《文心雕龙·丽辞篇》讲的就是类似道理。语言学家金兆梓将其概括为“偶语易安,奇字难适”。汉语的四字格,基本都是两个二音步,做到了“偶语易安”。先贤写文章时大量使用四字格,可以使二音步尽量前后连接。比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进书表》:

  臣性识愚鲁,学术荒疏,凡百事为,皆出人下。独于前史,粗尝尽心,自幼至老,嗜之不厌。每患迁、固以来,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遍,况于人主,日有万机,何暇周览!臣常不自揆,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

  上文含有大量四字格,我们阅读时,脑海中的声音基本都是两两一顿,即使嘴巴没有发声,也有朗朗上口之感。这种内在的节奏,是汉语美感的重要来源。

对仗和押韵

  除了二音步前后连接,汉语的对仗和押韵也能带来美感,这在诗词和骈文之中尤其明显。其他类型的文章不像诗词和骈文那样,大量使用对仗和押韵,但是通过四字格,依然尽力保留了对仗和押韵。比如《红楼梦》中的这段文字:于是一路行来,或清堂茅舍,或堆石为垣,或编花为牖,或山下得幽尼佛寺,或林中藏女道丹房,或长廊曲洞,或方厦圆亭,贾政皆不及进去。……一径引人绕着碧桃花,穿过一层竹篱花障编就的月洞门,俄见粉墙环护,绿柳周垂。贾政与众人进去。一入门,两边俱是游廊相接。院中点衬几块山石,一边种着数本芭蕉,那一边乃是一棵西府海棠,其势若伞,丝垂翠缕,葩吐丹砂。上文中的“长廊曲洞”“方厦圆亭”这两个四字格,“廊”和“洞”分别是平音和仄音,“长廊”和“曲洞”构成对仗,“厦”和“亭”分别是仄音和平音,“方厦”和“圆亭”也构成对仗。四字格还可组成骈句,不同四字格之间也存在对仗。比如“长廊曲洞”中第二和第四字分别是平音和仄音,“方厦圆亭”中第二和第四字则分别是仄音和平音,所以“长廊曲洞”与“方厦园亭”也构成对仗。以此类推,“幽尼佛寺,女道丹房”“粉墙环护,绿柳周垂”“丝垂翠缕,葩吐丹砂”同样也构成对仗。至于押韵,可看《红楼梦》这些句子中的四字格,“黛玉本是个绝顶聪明人”“都像宝丫头那样心胸儿脾气儿,真是百里挑一的”“街头巷口,俱系围幕挡严”“微风一过,粼粼然池面皱碧铺纹,真令人神清气净”“趁今日清静,大家商议两件兴利剔弊的事”。其中,“绝顶聪明”的“顶”和“明”,“百里挑一”的“里”和“一”,“街头巷口”的“头”和“口”,“神清气净”的“清”和“静”,“兴利剔弊”的“利”和“弊”,都存在押韵。先贤在文章中大量使用这些四字格,以此将骈句与散句互相穿插,促使二者水乳交融。这样既能精准表达文义,又能利用对仗和押韵,回环照应,调和音调,从而不断生发美感。

调整句子节奏

  汉语的句子,非常讲究节奏。讲究节奏的重要方式,除了二音步前后连接,还有长短句读互相搭配。在这方面,汉语与英语差异巨大。英语的句子,是以动词为中心,按照“主谓宾定状补”的语法规则,不断增加各种修饰语,框架固定,形式严格。阅读这种句子,多是一口气念去,讲完一句才有一个停顿。而汉语的句子,则是由一个个句读不断堆叠,行进之中又有停顿,因此读起来断续相间,从容不迫,不需要一口气说完。翻译家思果曾用一个比喻说明二者的不同:英文句的结构是一串珠链,或是九连环,而中文却是大珠小珠放在盘子里或桌上,各粒可以单独放开,要串起来可以,不串也可以;不串更自然。四字格是调整句子节奏的重要元素,因其高度凝练,句读短促,可和长句读互相搭配,从而使句子长短相间,错落有致。比如金庸《笑傲江湖》中的这个句子:

  渐渐低音中偶有珠玉跳跃,清脆短促,此伏彼起,繁音渐增,先如鸣泉飞溅,继而如群卉争艳,花团锦簇,更夹着间关鸟语,彼鸣我和,渐渐的百鸟离去,春残花落,但闻雨声萧萧,一片凄凉肃杀之象,细雨绵绵,若有若无,终于万籁俱寂。

  我们阅读之时,声气忽短忽长,脑海之中也会产生美感。这就像体力劳动,劳动强度要时大时小,劳逸结合。如果一个句子全是长句读,我们读时感觉呼吸不畅,难以喘息,那就很难产生美感了。所以,另一位桐城派大家姚鼐说:“文字者,犹人之言语也。有气以充之,……意与气相御而为辞,然后有声音节奏高下抗坠之度,反复进退之态,彩色之华。故声色之美,因乎意与气而时变者也。”除了实现二音步前后连接、尽量保留对仗和押韵,四字格还能调节句子的声气节奏,一举三得。汉语这些营造美感的方式,真是独具一格,神乎其神!

      (来源:《光明日报》2024年1月21日,第5版;作者:郝志景,系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图片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原标题:偶语易安,奇字难适——四字格营造的汉语美感;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社科普及活动

学习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
全国代表大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理论研究成果,普及理论知识,人文之光网特开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

扫一扫关注

京社科微信公众号

//51tongji //51tongji 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