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发布时间:2025-02-24
核心阅读
做好新时代出版工作,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在政治方向、出版导向、价值取向上立场坚定,在出版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始终牢记“国之大者”,主动提高政治站位,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充分认识做好新时代出版工作的重大意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首先要在源头上做好优质文化内容生产。迈进新时代新征程,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出版人只有不断提升自身工作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出版工作质量,为读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不断提升工作能力、提高工作质量,既是做好出版工作的根本和关键,也是我们抓好具体业务的动力引擎。具体来说,新时代出版人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持续用力、精准发力、不懈努力。
以理论武装坚定政治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出版工作作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一部分,承担着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做好新时代出版工作,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在政治方向、出版导向、价值取向上立场坚定,在出版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始终牢记“国之大者”,主动提高政治站位,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充分认识做好新时代出版工作的重大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对于出版单位来说,要自觉扛起光荣使命,在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中作出更大贡献。当前,尤其要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解决出版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出版物中及时把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吸收进去,不断更新已出版图书,把好选题入口关、书稿作者关、政治导向关、价值取向关、内容质量关和编校质量关,在编辑校对、装帧设计、印刷发行等各个方面都精益求精、慎之又慎,彰显正能量和主旋律,防止“低级红”和“高级黑”。
以系统思维谋划局部工作
一本书的出版,是一个以编辑为中心的系统工程,涉及编印发各个环节。编辑工作的质量决定出版物的质量,是实现图书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基础。编辑部门在策划选题、确定书名、拟定价格、确定印数时要主动听取发行部门意见。发行部门要尽其所能在编辑策划、执行选题过程中积极出谋划策。出版部门工作承上启下,既要密切配合好编辑部的编辑工作,也要全力保障发行部的工作,还要统筹安排好排校印纸各个环节的工作。所以,不管是哪个岗位,工作中一定要以系统思维谋划本职工作,进一步增强全局意识,以系统思维来看待局部的工作。
特别是在一些重大出版项目的保障工作中,编辑要统筹协调,在扎实做好编辑工作的同时,牵头负责整个项目的高效推进;排版要充分考虑印制要求,合理设计工艺,精准测算印张;校对要严格质量标准,密切与编辑部门配合,共同确保编校质量;印制要充分考虑图书特点,选择质优价适的纸张,既要做好重大项目保障工作,也要安排好日常图书的生产;发行要充分研判市场需求,制定合理的营销方案。
只有各个岗位都坚持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动,全社各个流程都紧密协作、团结一心,才能真正完成好重大出版项目保障工作。
以敏锐眼光直面社会需求
在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出版人只有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善于观大势、谋大事,自觉在大局下想问题、做工作”,科学把握发展大势,积极关注“国之大者”,主动回应时代关切,及时发掘读者的深层次需求,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出版物。敏锐的洞察力不会凭空产生,往往来自于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要想策划出真正符合社会需求的图书,必须深入研究了解相关领域的发展趋势,通过实地调研、座谈交流、案例分析、网络搜索、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对海量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对各种复杂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发现读者需求的本质,才能真正做出具有前瞻性的图书选题,提出切实可行的选题方案,并积极推动图书选题的实施和落地,最终形成能够直面社会需求的图书。
出版界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如1937年全民族抗战开始,1938年邹韬奋就带领生活书店出版《抗战读本》《战时读本》。改革开放初期,学术读物需求剧增,一度出现“图书荒”。1981年,商务印书馆以先行者的勇气率先结辑出版“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第一辑一出版便被一抢而空,被誉为“对我国学术文化有基本建设意义的重大工程”。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1月23日广东科技出版社就出版了全国第一本抗击疫情图书《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护》。随后,全国各地出版社出版了一批批针对新冠疫情的防控读物,有效地引导群众不断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和防控能力。可以说,正是因为一代又一代出版人能够以敏锐的眼光及时发现社会需求,她(他)们策划的出版物才能真正受到读者欢迎,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以科技赋能提升工作质效
近年来,新技术的发展,人口结构的变化,载体形式的多元,市场环境的改变,都给出版业带来新的变化。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出版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数据、算力、算法技术突飞猛进,特别是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生产内容(AIGC)的崛起,已经对传统的出版业带来很大冲击。这些都必将影响出版社编印发各个环节,推动出版工作方式和内容发生深刻变革,促使融合发展成为出版业打造新质生产力的主要方向。
这些年,随着文化新模式、新业态不断催生,用户生成内容(UGC)、AIGC等对用户的信息浏览习惯带来巨大改变,也对出版单位工作平台的迭代升级、流程重塑提出新的要求。但从目前来看,出版业大量优质内容资源尚未得到充分汇聚利用,适应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需求的高质量、专业化中文语料库建设面临瓶颈,极大地限制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本地化和专业化。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出版单位只有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和社会重大需求、面向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坚持科技赋能、融合发展,才能更好地培育出版行业的新质生产力,找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与之相适应,出版人也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科技素养和信息化工作能力,用好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尝试AIGC等新工具,助力自己的本职工作,进而推动优质出版内容资源数据化知识化生产、商业化智慧化聚合、精准化移动化传播,为读者提供更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更好的阅读体验。
以精诚服务弘扬韬奋精神
2025年是我国著名出版家邹韬奋先生诞辰130周年。邹韬奋先生是我国现代进步新闻出版业的杰出代表。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韬奋先生的精神,也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们的地方。”长期以来,韬奋精神指引着一代又一代新闻出版人真诚服务读者。进入新时代,韬奋精神也在与新时代的交融中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为当代出版人指明前进的方向。作为新时代的出版人:
一是要服务作者。离开了好的作者,出版社就成了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出版人服务作者,根本还是在内容,靠的是专业水准和精诚待人。在出版史上,老一辈出版人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和标杆。中华书局的编辑周振甫,为钱钟书的《谈艺录》等倾注了大量心血,被钱钟书称为“良朋嘉惠”;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龙世辉帮助《林海雪原》作者曲波废寝忘食改写书稿,最终《林海雪原》出版后获得广泛的认可。
二是要服务读者。出版机构一刻也不能远离读者,要增强读者意识,重视读者需要,适应读者变化,从机构、渠道、选题、内容、营销等方方面面听取读者的声音,归根结底,要为读者出好书。邹韬奋先生在《生活》周刊初创期,每天拆信、看信、复信,把读者的事当作自己的事,设身处地思考读者的酸甜苦辣和悲欢离合,为他们解答各种问题。他创办的《生活》周刊1932年每期发行达15.5万册,创造了当时中国杂志发行的最高纪录,后来又创办《大众生活》,销量更是高达20万册,再次开创了中国杂志发行的新纪录。
1926年出版的《生活》周刊内页 图片来源:生活书店微信公众号
三是要服务时代。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时的讲话中强调,新时代呼唤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文艺创作、学术创新拥有无比广阔的空间,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出版工作如何服务时代提供了标准,指明了方向。服务时代,反映时代主旋律,是出版工作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出版社在生存、发展中做大做强做优的内在需要。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5年02月13日,第4版;作者:郭涛,作者单位:党建读物出版社;图片来源:新华社微信公众号、生活书店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