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书继世芬芳远

来源:《学习时报》  发布时间:2025-04-15

  明朝永乐初期,明成祖朱棣向当时的内阁首辅解缙(jìn)询问文渊阁的藏书情况:“文渊阁经史子集皆备否?”解缙回答:“经史粗备,子集尚多阙。”成祖听了不太满意,说:“士庶家稍有余资尚欲积书,况朝廷乎?”于是命礼部尚书四处购求典籍和古书。接着又对解缙说道:“凡人积金玉欲遗子孙,朕积书亦欲遗子孙。金玉之利有限,书籍之利岂有穷也?”

  书籍之利无穷!这也是明成祖派人在全国广收图籍,甚至不惜倾举国之力,动用儒臣三千多人,编辑皇皇巨著——《永乐大典》的原因之一吧。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视历史和文化传承的民族。在中国古代,绝大多数君主都非常珍惜历史遗留下来的图书典籍,他们建专门的藏书机构、设专门的管理官员,为保护好这些典籍采取了很多重要措施。

  不只是朝廷重视藏书,民间也一样如此。中华文脉得以薪火相传的原因,除了朝廷和官府有专人整理和保护典籍,民间还有私人藏书、书院藏书和寺观藏书等多种形式来传承我们先人留下的珍贵典籍。

  比如私人藏书,大家比较熟悉的私人藏书家是明代的范钦,他是大名鼎鼎的私家藏书楼——天一阁最早的主人。天一阁传承至今已经有四百多年历史,保存了大量弥足珍贵的史料和典籍。

天一阁 图片来源:天一阁微信公众号

  范钦,字尧卿,号东明,浙江鄞县人,嘉靖十一年考中进士。由于酷爱典籍,所以范钦每到一地,就广泛搜集当地图书。为官多年,渐渐积累了大量的藏书。卸任回到家乡后,他就在自家老宅的东侧建造了一座藏书楼,用于收藏自己几十年来积累的七万多卷图书典籍。范钦将新修的藏书楼命名为“天一阁”,在楼外筑水池以防火,同时,采用各种防蛀、驱虫措施保护书籍。范钦在收集图书的同时,也刻印了很多书,比如《范氏奇书》二十一种等,对古籍的保存和利用作出了积极贡献。

  范钦的后世子孙曾经打开天一阁,接待了黄宗羲这样著名的大学者。黄宗羲登楼翻阅了天一阁的全部藏书,还为天一阁编撰了书目,并另外写了一篇《天一阁藏书记》,记录他在天一阁观书的经历和感想。

  在《天一阁藏书记》中,黄宗羲写道:“韩宣子聘鲁,观书于太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范氏能世其家,礼不在范氏乎?”意思是说,韩宣子来到鲁国,在太史处看书,见到了《易象》与《鲁春秋》,感慨地说:“周礼全在鲁了。”范氏能世代继承藏书,“礼”不就在范氏了吗?

  由此,不禁让人想到孔子说过的话:“礼失而求诸野。”朝廷失了礼制,就到民间去寻求。实际上朝廷失去了藏书,也得到民间去寻求,这从历朝历代的征书诏令就可以看出来。所以,藏书于民,是文脉传承的根本之道。

  “幸勿等之云烟过眼,世世子孙如护目睛。”希望不要把藏书等同于过眼云烟,世代子孙对它要如同保护眼睛一样。黄宗羲的话似乎不只是写给天一阁的,更像是写给中华民族世世子孙的。

  其实,“积书以遗子孙”是许多读书人的共识,千百年来,中国像范钦这样的私人藏书家灿若繁星,数不胜数。江浙一带历来是中国的人文渊薮,私人藏书蔚然成风,名楼迭出。光是宁波一带,自宋代以来,著名的藏书楼就有八十多座。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中国历史上那些能够传承百年甚至千年的家族大多是书香门第,甚至是藏书世家。这说明,私家藏书之举不仅为保存中华文脉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也为藏书之家的家族传承发挥了巨大作用。

  比如兴盛了两千多年的孔子家族。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可考的最早的私人藏书家,收书、编书、教书是他孜孜以求的目标和使命。有一次他正独自站在堂上,见儿子孔鲤从庭前走过,就叫住他问道:“学《诗》了吗?”孔鲤回答说:“没有。”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孔鲤就赶紧回去学《诗》了。又有一天,孔子站在堂上,看到孔鲤走过,于是问他:“学礼了吗?”孔鲤回答说:“没有。”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孔鲤赶紧回去学礼。这就是流传千古的“诗礼庭训”的故事。

  学《诗》学礼成为孔家的祖训代代相传,直到今天,按照孔子的家训改编的对联“礼乐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依然是曲阜孔氏家族最常用的春联内容。而“鲁壁藏书”的故事也让人们看到孔氏后人为了保护家传藏书而作出的巨大努力。

  再如山西省闻喜县裴柏村的裴氏家族。这也是一个绵延两千多年兴盛了八百年的名门望族,“自秦汉以来,历六朝而盛,至隋唐而盛极,五代以后,余芳犹存”。在上下两千年间,裴氏曾先后出过宰相五十九人、大将军五十九人,其家族人物之盛、德业文章之隆,在中外历史上鲜有可以匹敌者。两千多年中,裴氏家族卓有成就者灿若繁星,闪耀古今。如政治家裴度、裴寂、裴楷;军事家裴行俭、裴骏;《禹贡地域图》的作者、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裴秀;哲学家裴顾;“史学三裴”:《三国志注》作者裴松之、《史记集解》作者裴骃(yīn)、《宋略》作者裴子野;盛唐诗人裴迪;外交家裴矩、裴世清……

  一个家族为什么能够出这么多的人才?为什么能够绵延千年而不衰?裴氏家族的后人给出了答案:“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裴柏村至今仍保留着重视教育的传统,几乎家家门楼上都有“耕读传家”的大字。河东裴氏通过教育子孙读书学习,形成家学门风,确保人才辈出,不被时代淘汰。史书中讲到裴氏家族的人,常常会用“博识多闻”“博学稽古”“博涉群书”等词汇来描述,古代没有公共图书馆,一般要依靠家庭的藏书来学习,裴氏子孙能达到如此博学的程度,可见其家族藏书之丰富!

  从中国古代历史上看,除了凭战功崛起的武将之家,能够人才辈出、基业长青的家族一定是藏书丰富的家族,即所谓的“书香门第”。

  正因为如此,我们熟悉的许多名人都热衷于藏书,甚至成为著名的藏书家。

  比如曾国藩。曾家建有富厚堂藏书楼,藏书鼎盛时期达到了三十万卷。富厚堂藏书楼主要由曾国藩的“求阙斋”藏书楼和其子曾纪泽、曾纪鸿的“归朴斋”藏书楼、“艺芳馆”藏书楼构成。其中“求阙斋”藏书楼收藏曾国藩藏书十万卷。“归朴斋”藏书楼,又称“朴记”书楼,收藏曾纪泽藏书十万卷,内容主要包括经、史、子、集等史书,以及曾纪泽出使英、法时采购的大量西方国家政治、教育、医学、农学等外文书籍,曾纪泽能成为中国近代著名的外交家,和他孜孜不倦的读书学习是分不开的。“艺芳馆”藏书楼,又称“芳记”书楼,里面收藏曾纪鸿夫妇的藏书十万卷,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医、卜、星、相以及书法作品与各种名帖,不过,其中最有特色的却是数学著作,因为曾纪鸿是近代著名的数学家,著有《圆率考真图解》等数学专著。

  再如梁启超。他不仅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同时也是著名的藏书家。梁启超出生于清朝晚期广东新会的一个书香门第,祖父和父亲都是秀才,他们的文化修养对梁启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梁启超一生酷爱读书,他举世闻名的书房“饮冰室”藏书丰富,俨然就是一座小型图书馆。

  梁启超在给儿女们的信中,兴致勃勃地讲述他的雄心:“现在我要做的事,在编两部书:一是《中国图书大辞典》,预备一年成功;二是《中国图书索引》,预备五年成功。两书成后,读中国书真大大方便了。关于编这两部书,我要放许多心血在里头才能成,尤其是头一年训练出能编纂的人才,非我亲自出马不可。”

  在梁启超的影响下,他的儿女们都保持了热爱读书的良好家风。梁启超一共有九个子女,每一个都是业界的精英,次女梁思庄更是因为喜欢读书而先后就读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文学学士和图书馆学学士学位,成为著名的图书馆学专家。

  梁启超的子女们能如此优秀,一方面是因为梁氏家族的家风传承和梁启超的言传身教;另一方面,梁启超家里丰富的藏书也给了孩子们充分的文化滋养,使他们的眼界更为开阔,思想更为深刻,追求更为高远。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对于“家国一体”的传统中国来说,私人藏书不仅是家族兴旺的文化基础,也是汇入民族文化发展大河的涓涓细流。正因为有无数这样的涓涓细流汇入,才使得中华文明这条大河源远流长,奔腾不息!

  诗书继世芬芳远,耕读传家幸福长。从古至今,许多中国家庭的春联都是这样写的。

  (来源:《学习时报》2025年4月11日,第12版;作者:焦利;图片来源:天一阁微信公众号)

社科普及活动

学习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
全国代表大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理论研究成果,普及理论知识,人文之光网特开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

扫一扫关注

京社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