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25-04-18
“古有《神农本草经》,今有‘神农大模型’。”在近期一堂思政课上,中国农业大学的教师向大家展示了我国农业领域第一个垂类大模型——神农大模型,在北京怀柔智慧农业科技小院的应用场景。随着DeepSeek(深度求索)等的迅猛发展,教育领域正经历着深刻的数字化转型。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同样面临着数字变革的机遇和挑战,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重塑高校思政课的时空格局。
图片由AI辅助生成
如果受限于教材更新周期、教师知识储备和单向教学模式,这样的课堂就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对求知的热望。神经教育学实验表明,“00后”在被动听讲时,人脑负责高级思维的前额叶皮层活跃度较互动场景明显下降。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人工智能技术为思政课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思政课教师得以从多方面重塑思政课教学范式。
首先,创新教学内容。可借助人工智能超强算力,创新多模态教学资源的智能生成,从静态教材转化到活态知识库,重塑思政课教学资源的供给方式。一是理论阐释的多样化,将抽象理论转化为虚拟仿真场景,让学生“亲历”历史,增强理论代入感。二是案例库动态更新,利用人工智能实时抓取社会热点事件,生成教学案例并关联理论框架,解决教材滞后性问题。三是话语表达创新,结合学生语言习惯,将抽象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的青年化表达,提升话语解释力。
其次,创新教学实施。可借助人工智能,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兴趣偏好和认知水平,构建个性化教学方案,从单向传递到认知协同,生成大数据驱动的精准教学模式。一是动态需求识别,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学生课堂互动、在线学习等数据,识别学生对理论难点、时事热点的关注方向,为教师提供教学调整依据。二是靶向内容推送,利用算法推荐,向学生推送与他们认知水平相匹配的案例资源。三是预警干预机制,通过情感计算技术识别学生价值观偏差或学习倦怠等状况,提醒教师及时介入,以提升学习质量。
最后,创新评价反馈。可借助人工智能,创新动态化智能评价体系,推动评价向多维化转型,从阶段考核过渡到动态考核,形成思政课过程化评价模式。一是学习行为追踪,记录学生在线学习时长、互动频次等数据,结合情感识别技术分析学生课堂参与度和价值观内化程度。二是升级智能反馈系统,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自动批改主观题,识别学生观点中的逻辑漏洞或价值观偏差等,并提供修正建议。三是实施效果动态评估,构建“理论认知—价值认同—行为实践”三维评价模型,利用人工智能动态预测教学方案的育人效果。
利用人工智能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切实发挥好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需要各方面齐心协力,构建人机协同教育生态环境。其中,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教师要先行动起来。一方面,要推进教师角色转型。教师需从知识传授者转向价值引领者,通过言传身教强化情感共鸣,逐步形成人工智能处理知识传递和教师专注价值引导的新型分工模式。另一方面,要革新技术资源。一是缩小资源数字鸿沟。建立技术赋能梯度推进模型,逐步建立丰富多样的智慧教育平台,建立多种活态资源库,使偏远地区师生同步参与名校思政课堂成为可能,推进教育公平。二是警惕技术异化风险。人工智能可能因数据偏见推送偏离主流价值观的内容,需建立严格的算法审查机制,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三是强化师生情感联结度。要充分发挥情感教育在思政课中的作用,构建有温度的智能体。
总之,人工智能正推动思政课从定时更新走向实时优化,催生“即时响应—精准供给—持续优化”的新型教学范式。这种变革既需坚持技术创新,更要坚守育人为本、技术为用的价值准则。只有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在技术创新中彰显思想伟力,才能真正构建起具有时代生命力的高校思政课育人新范式。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5年4月17日,第6版;作者:董济杰,彭培婷,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董济杰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图片由AI辅助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