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团结报团结网”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3-09-05
资料图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九月秋高气爽,正是入学佳时。但古人开学时间和当今不同,主要视农闲而定。汉代崔寔《四民月令》记载的开学时间为“正月农事未起、八月暑退、十一月砚冰冻时”,《北齐书·李铉传》中则有“春夏务农,冬入学”的说法。
古人开学都要准备些什么?
首先要准备学费。古代学校最早见于周朝的“庠”,为官学不收费。春秋时期,因孔子“学在四夷”的身体力行而出现私塾,老师会收取微薄学费,如《论语·述而》中“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给十条晒腌的干肉便可入学。唐宋时期私学因科考制大兴,这时的学费便是真金白银了。宋代《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记载:“尚日那一二钱,令厥子入学,谓之学课。”小学学费还算少,但越往后投入则越多,还有教材费、赶考费和宴宾费等。明代沈鲤《义学约》中提到:“分四次送,每季仲月十五日送一次。”清朝私塾有以百斤小麦当学费的规定,几乎占收入的十分之一。
其次还要准备行李和学生服。古代学子的行李箱有“笈囊”“箧笥”和“箱笼”等。“笈囊”是放书的竹箱,周处在《风土记》中写道:“多用竹、藤编织,用以放置书籍、衣巾、药物等。”书箱沉重,有条件的人家会请书童“负笈”伴学。古代学子穿衣也有规定,《毛诗注疏》记载:“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唐宋时也有“襕衫”,是上衣与下裳合起来的长袍。
在人才培养方面,唐朝童子举让儿童“赢在起跑线”。童子科起源于汉朝的“学童试”,《汉书·艺文志》载:“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唐朝则规定:“凡童子科十岁以下能通一经及《孝经》《论语》卷诵文十,通者予官;通七,予出身。”为更好培养出神童,私学开始“童蒙教育”,即早早对心智尚未发育成熟的孩童进行启智,使其“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宋代童子考更加“幼龄化”。朱熹在《大学》中记载,儿童八岁入小学,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但“神童培养计划”就不一样了。宋代《文献通考》中有个事例:“试诵真宗皇帝御制歌诗……方始三岁。”这个三岁的童子试选手就是北宋“三大神童”之一的蔡伯希,另两位是七岁名扬天下的杨亿和七岁成名、十四岁科举被赐进士的晏殊。
古人多为七八岁入学,十几岁便可参加科考,当然也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那古人上学都学些什么?童蒙时期识字念“三百”等启蒙教材后,便开始为科考而学了。第一轮为“四书”,即《大学》《论语》《孟子》《中庸》;第二轮为“五经”,学《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第三轮读史书和诸子百家,还要自学教辅,如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类似今天的全科辅导教材。
古代学子有课后作业吗?《礼记·学记》记载,“退息必有居学”,是说课后也要加强学习。但“居学”并非作业,而是兴趣培养,如“学操缦”是学琴,“学杂服”是学习服饰知识,“兴其艺”是研究各种技艺。才入学的童子们,课堂内外的氛围都很轻松,课堂中念书写字,下课则捉迷藏、放风筝、放鞭炮等,活动异常丰富。
(来源:“团结报团结网”微信公众号;作者:戚舟;图片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