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学习时报》 发布时间:2025-11-13
南宋诗人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其中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多首,其诗自成一家,开创了对后世影响颇大的“诚斋体”。杨万里登进士第,历仕宋代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在朝廷和地方都任过官职。无论为文还是为官,杨万里都饱含深沉的家国情怀,他一生既悯农惜民,力行造福百姓之举,又忧国伤时,深虑安邦御侮之策。南宋名相虞允文读其策论之后赞不绝口:“东南乃有此人物!”明代文学家解缙称其“文章足以盖一世,清节足矣励万世”。

杨万里塑像
悯农惜民,力行造福百姓之举。杨万里写过不少反映民间疾苦的佳作。因年少时生活清苦,后又长期任地方官,杨万里对民间疾苦体察入微。他在《千虑策·民政上》中写道:“民者,国之命而吏之仇也”,阐明百姓才是社稷命运所系,斥责官吏一味盘剥压榨百姓,“天下之所以存亡,国祚之所以长短”,皆“出于此而已矣”;他在《竹枝歌》中描写一群纤夫“吴侬一队好儿郎”雨夜劳作,他们哼着纤歌“一人唱了千人和”,苦中作乐、奋力拉船,一句“月子弯弯照几州,几家欢乐几家愁”高度概括了人间的酸甜苦辣;《悯农》一诗写于杨万里从京师暂返故乡之时,目睹农田“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长期干旱致使稻谷尚未成熟,荞麦则因霜冻过早而失去收成,农民“已分忍饥度残岁”的艰难处境,杨万里忧心如焚。杨万里曾任零陵县丞、奉新知县、漳州知州等地方官职。绍兴二十九年(公元1159年),杨万里赴永州零陵(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任县丞,次年零陵春秋两季接连大旱,当地百姓生活难以为继,很多人被迫背井离乡。杨万里忧心忡忡,他奔赴乡野带领百姓兴修水利、通渠保灌。杨万里在零陵三载,辅佐知县、勤于政事,深得百姓爱戴。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杨万里“知隆兴府奉新县(今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这是他第一次担任地方行政长官。杨万里到任后“见岸狱充盈”,县衙狱中关满交不起赋税的百姓,“而府库虚耗自若也”,府库之中却空空如也。杨万里一番查访之后,得知此乃群吏盘剥压榨百姓所致。于是下令“纵幽囚”释放狱中百姓,“罢逮捕,息鞭笞”,严禁小吏逮捕、鞭打百姓。同时,发给每户百姓一纸县衙文书,“宽为之期,而薄为之取”,放宽交税的期限和税额,对于那些逾期仍未交税的百姓,杨万里推行“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之举,只是将他们的名字张贴于集市之中,并严禁小吏下乡骚扰百姓,“戢追胥不入乡”,结果“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百姓纷纷主动前来交税。后又逢奉新大旱,杨万里见农田颗粒无收,立即呈报朝廷及隆兴府请求减免“和籴”和历年积欠的赋税,朝廷答应免去“和籴”并减征赋税十万石,大大减轻了当地百姓负担。在杨万里的努力下,奉新县不到半年时间便“县以大治”。

杨万里旧居
忧国伤时,深虑安邦御侮之策。杨万里生活的时代,是南宋内忧外患极为严重的时期,他忧国伤时力主收复失地,主张谋划御敌兴国之策,强烈反对屈膝投降。杨万里的父亲杨芾曾带他拜谒张九成、胡铨等前辈,这些前辈的学问、节操和满腔爱国之情,给杨万里以极大影响。在呈报皇帝和朝廷的诸多“书”“策”“札子”中,杨万里一再痛陈社稷弊病,阐述安邦御侮之策。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杨万里至京师先后拜谒陈俊卿、虞允文两位朝廷重臣并呈上其政论《千虑策》,《千虑策》包括“君道”“国势”“治原”“人才”等策论共三十篇,六万余字,杨万里总结了“靖康之耻”的惨痛教训,指出朝纲不振、国策失当等弊病,并提出了一整套安邦御侮之策。如在《千虑策·国势上》篇中,他批驳了主和派的屈膝投降主张,向统治者直陈“为天下国家者,不能不忘于敌,天下之忧,复有大于此者乎”,告诫其切勿偏安江南一隅。淳熙十二年(公元1185年),杨万里以地震一事应诏上书,即《上寿皇论天变地震书》,从十个方面针砭时弊,提出“专精备敌之策”,驳斥“弃淮而守江”的误国之论,主张朝廷应“以保江之心而保两淮,使表里唇齿之相依”。文中指出,虽然“南北和好逾二十年”,但是“一旦绝使,敌情不测”,为此,务必“备兵不若备粮,备粮不若备人”,主张要备好像赵鼎、张浚、岳飞、韩世忠一样的文臣武将。虽然杨万里一生力主收复中原失地,但他主战而不好战,坚决反对仅凭一时意气而轻敌冒进、滥行战事,他在《与陈应求左相书》中分析“取”和“守”利弊之后,得出“惟守而取者为至难”之论,强烈建议朝廷采取“守而取”的慎重战略,即“以吾之有,取彼之有者,守而取也”,唯有先充实国力之后,方可徐图收复中原。那么,如何充实国力?杨万里在《轮对札子》中谏言,朝廷当以结民心、薄赋敛、节财用三管齐下,如此“民富而后邦可宁”。
为官40年后,杨万里辞归故里,朝廷多次急召他赴京,他均辞而不往。虽致仕在乡,杨万里依旧心系社稷兴亡,因痛恨权臣韩侂(tuō)胄弄权误国,忧愤不已以致“怏怏成疾”。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闻知韩侂胄草率兴兵北伐,杨万里“恸哭失声”。在他看来,韩侂胄的鲁莽之举只会“谋危社稷”,贻害无穷,这位八旬老人愤而疾书“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告别家人,“笔落而逝”。
作为诗人,杨万里被誉为“一代诗宗”,他的诗在平淡之中透着深邃、在自然之中展现真情,很多作品得以传世。作为古代官员,他秉持操守,极力主张抗击外侮;清廉勤政,为百姓做了一些好事。因此,和他的诗文一样为后人称颂的,还有他的忧国忧民情怀。
(来源:《学习时报》2025年11月7日,第12版;作者:钟恢万、何姗姗;原文有微调;图片来源:江西新闻广播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