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学习时报》 发布时间:2025-10-12
在革命战争年代,北京门头沟地区有一条著名的“红色交通线”。抗战时期,门头沟是平西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在解放战争时期亦是重要的革命根据地,是我们党在北平地区最早开展武装斗争的地方,也是“红色交通线”汇集的地方。
“红色交通线”最早建立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是沟通延安与北平的通道。抗战全面爆发初期,为保持北平与平西抗日根据地以及晋察冀根据地之间的联系,中共晋察冀分局和冀热察区党委选派政治可靠、机智勇敢的干部,从1939年开始组建严密的党内秘密交通网络,在平津之间及北平与华北其他城市和乡村之间先后建立了多条秘密交通线,以传递党的指示,向抗日根据地输送干部和青年、运送医药布匹等紧缺物资为主要任务,被称为“红色交通线”。此前,北平、天津、唐山和铁路系统党的地下组织由设在敌占区的平津唐点线工作委员会领导,使用的交通线是经北平近郊妙峰山、房山的两条秘密交通线。1939年初,“红色交通线”正式建立,有固定的路线、有组织领导机构、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有规章制度、有专项工作、有交通站、有交通员和联络方式,和此前就已经存在的秘密交通线相比,更加正规,工作效率也更高。
据史料记载,在抗日战争期间,北平与各根据地之间发挥重要作用的“红色交通线”主要有4条。一号路线是从北平前门——卢沟桥——长辛店——良乡——惠南庄——张坊镇——十渡,到平西抗日根据地。二号路线是颐和园——西北旺,在西北旺分为南北两条支线。南线从温泉——妙峰山——田庄,进入平西抗日根据地;北线从西北旺——六里屯——永丰屯——白虎涧,进入平西抗日根据地。三号路线是从北平——门头沟——模式口——三家店,翻越山脉进入平西抗日根据地。四号路线是从北平坐火车到达保定,从保定——水碾头和小车——蛮子营,再越过抱阳封锁沟前往晋察冀一分区。这条路线只有一条封锁沟,走一个星期就能进入晋察冀根据地。从1942年开始,去晋察冀根据地基本就采用这条路线。在“红色交通线”上工作的同志,每天“在刀尖上行走”,他们的工作环境既危险又艰苦,但是他们临危不惧、无怨无悔。在他们的努力下,“红色交通线”的作用越来越大。
北平通往各秘密交通线示意图 图片来源:《北平抗战的红色脊梁》
很多文学作品都反映了抗战时期日伪占领下的北平抗战故事,描写了北平城里那些进步人士、爱国学生为了理想和信念投奔抗日队伍的情形。当时他们的这种行为被称作“进山找八路”。“投奔八路”的人们和地下工作者,从北平城向西进入山区,主要是通过“红色交通线”的二号路线南线,经温泉——妙峰山——田庄这一路径进入平西抗日根据地。平西妙峰山山高林密、风景优美,妙峰山金顶娘娘庙常年香火不断,游人颇多,以此作掩护,进出城都不会被日伪军怀疑和觉察,因此这条路线就成为当时从北平到平西抗日根据地的最佳路线。
著名电影演员于蓝在回忆录里提到,她年轻时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前往根据地寻找革命队伍。她坐着黄包车来到西山脚下,经过妙峰山连夜赶到斋堂,直到见到了杨成武的部队,才得知自己已经到达平西抗日根据地。后来,她又从平西抗日根据地出发,奔赴延安。再如1939年深秋,地下交通员郇宇护送8名北平女中学生从温泉出发,经妙峰山古香道的中北道,抵达平西抗日根据地的青白口村,这些进步青年在这里找到了革命的队伍。北京大学教授、历史学家侯仁之在1940年的冬天,走的也是这条路线,护送两批学子和爱国青年秘密奔赴解放区。诸如此类的例子举不胜举。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门头沟以其特殊的地理条件和战略位置,多次接待和迎送了从平津各地转至延安、重庆等地的反法西斯国际人士。经北平——温泉——妙峰山——田庄这条去往抗日根据地的交通线,是“红色交通线”上最繁忙的一条路线。1939年,英国科学家赖朴吾在北平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由平西交通站派人护送,从温泉出发翻越妙峰山,到达平西抗日根据地,冀热察挺进军司令员萧克派人护送他前往晋察冀边区,进而转往延安。1941年,地下交通员护送英国教授林迈可夫妇和班威廉夫妇奔赴根据地。1942年,奥地利医生傅莱从天津来到北平后,由地下交通员护送,从温泉出发经妙峰山,转往他向往已久的抗日根据地,成为八路军的一名外国军医。这些国际友人通过过往居停,对我党我军和抗日根据地产生了比较具体的了解和印象。后来,他们通过写文章、著书介绍和宣传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在国内和国际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连接北平与各抗日根据地的“红色交通线”是一个特殊的战场,是当时平西抗日根据地、八路军晋察冀中央局乃至延安总部与平、津、唐地区党的地下组织联系的通道,在解放战争期间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战斗在危险重重的秘密交通线上的地下工作者们机智勇敢、善于斗争,他们在党的领导下,为了民族解放事业无畏艰险、出生入死,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这些无名英雄。
(来源:《学习时报》2025年10月10日,第12版;作者:宋雪、张曙光;图片来源:《北平抗战的红色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