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市方志馆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5-01-17
编者按:
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孕育了北京人、北京城,奠定了北京城市的自然本底和文化底蕴。为深入挖掘和阐释其历史文化内涵,服务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全面梳理西山永定河历史文化脉络,编写了《北京西山永定河故事》一书。即日起,人文之光网摘选部分文章予以转发,敬请关注!
周口店遗址位于房山区周口店镇西的龙骨山上,是“北京人”的摇篮。1929年,“北京人”第一个头盖骨在这里发现,成为古人类学史上划时代的事件。
龙骨山的人牙化石
1918年,时任北洋政府农商部地质调查所顾问的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J.G.Andersson),偶然见到了一批红色黏土胶结在一起的碎骨片,并得知它们产自周口店镇附近的鸡骨山(今称南坡)。于是,他亲自前往鸡骨山实地考察。1921年8月的一天,安特生在乡民的引导下,辗转来到周口店镇西约1千米处的一座山丘。山上有一个巨大的山洞,里面埋藏着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这些化石被当地百姓当作中药“龙骨”,因此这座山就被称为龙骨山。
考察龙骨山时,安特生在洞穴堆积中发现了石英片,而这个山洞本身是石灰岩形成的,因此,他判断石英片一定是被某种生物从洞外带进来的,并推测这里有过古人类活动,说“总有一天会成为考察人类历史最神圣的圣地之一”。于是,他决定派助手斯丹斯基(O.Zdansky)留在龙骨山采掘化石。1921年和1923年,斯丹斯基先后采集了两批哺乳动物化石,运回瑞典乌普萨拉的研究室。1926年夏天,斯丹斯基从中发现了2枚人牙化石。
同年10月17日,为欢迎瑞典皇太子访华,中国地质调查所、北京自然历史学会和北京协和医学院等机构组织了一场学术报告会。会上,安特生宣布了在周口店洞穴堆积中发现2枚人牙化石的消息,引起与会代表极大兴趣和关注。美国古生物学家、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葛利普(A.W.Grabau)将这2枚人牙命名为“北京人”(Peking Man)。
1927年10月,又一枚保存完好的人牙化石在周口店被发现。依据这3枚人牙的形态特征及其在地理分布上的意义,时任北京协和医学院解剖科主任的加拿大人体解剖学家、人类学家步达生(D.Black)将其命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Sinanthropus pekinensis)。按其所属的人类演化阶段,称“北京直立人”或“周口店直立人”。不过,至今很多人仍然喜欢使用葛利普所取的通俗名称“北京人”。
猿人洞里的头盖骨
周口店发现人牙化石,使步达生异常兴奋。在他的提议下,1927年2月,中国地质调查所与北京协和医学院正式签订协议,合作开展周口店的挖掘和研究。
1929年,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两年的裴文中主持周口店野外发掘工作。12月1日,秋季挖掘工作即将结束时,裴文中等人在“窄到无可再窄的地方”,突然发现一个新洞,东西长约140米,洞口距山顶30余米,洞深10余米。山洞的一部分被沙土填满,只露出一个窄缝,初开的洞口只够一人通过。裴文中在腰上系好绳索,与一名工人一同下到洞里。他见洞内化石非常丰富,激动不已。这个洞后来被称为“猿人洞”。
12月2日16时许,裴文中在洞中发现了一个猿人头盖骨。它与现代人的头盖骨差异很大,形状像馒头,前额后倾而扁,眉脊很粗。裴文中在日记中写道:“猿人头骨异常的厚,若说猿人是人,真冤枉!从这一点看来,他真不像人。”这就是闻名中外的“北京人”头盖骨。它的发现,在国际上引起很大轰动。
继1929年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发现之后,1936年11月,负责周口店野外考古工作的贾兰坡,在10天内接连发现3个“北京人”头盖骨,成为当时的特大新闻。
在整个考古发掘过程中,“北京人”遗址出土了数以万计的石制品,原料均来自遗址附近。在“北京人”居住过的洞穴里,发现厚度达4~6米、色彩鲜艳的灰烬。这说明“北京人”已懂得制作和使用石器,并学会了使用火、支配火和保存火种,这是人类由动物界跨入文明世界的重要标志。“北京人”生活在距今70万~2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初期,过着以采集为主、狩猎为辅的生活。他们属于从古猿进化到智人的中间环节的原始人类,脑容量为1015~1225毫升,小于现代人;鼻梁与黄种人相似,梨状孔较短而宽;下颌骨粗壮硕大,吻部前伸,牙齿也比现代人大得多,犬齿锋利。男性平均身高156厘米,女性平均身高144厘米。身体基本类似现代人,能够直立行走,但姿势明显前倾。著名人类学家吴新智曾描述道:“如果他(“北京人”)能活到今天,给他穿上衣服,戴上帽子,混在人群之中很难被认出来。但是脱去他的帽子,摘掉口罩,马上便显出了猿人的本相。”
失踪的“北京人”化石
根据1927年中国地质调查所与北京协和医学院签订的周口店合作发掘协议,周口店的所有出土标本都归中国地质调查所所有,人类化石在不运出中国的前提下,由北京协和医学院保管,以供研究之用。1929年,中国地质调查所成立新生代研究室,由步达生担任名誉主任,负责保管周口店出土的“北京人”化石。1934年步达生病逝,德国人类学家魏敦瑞(F.Weidenreich)接任新生代研究室名誉主任,这些化石便改由魏敦瑞负责保管。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美日关系日趋紧张,美国开始撤离在中国华北的侨民。当时,魏敦瑞已加入美国国籍,准备定居纽约。考虑到“北京人”化石留在北平不安全,于是他向时任国民政府行政院秘书长翁文灏请求,将化石运往美国。当年11月,魏敦瑞收到翁文灏批文,同意将化石全部运出国境,交纽约自然博物馆保管,待战争结束后再运回中国。按照计划,魏敦瑞将在纽约自然博物馆继续开展“北京人”化石研究工作。
12月初,贾兰坡等人把1927—1937年发现的“北京人”化石、“山顶洞人”化石和高等灵长类动物化石全部装箱打包,交给北京协和医学院总务长博文(T.Bowen),准备送往美国使馆,以便交由美国海军陆战队运往纽约。
后来“北京人”化石不知所终。
1945年日本投降后,裴文中曾托人多次到日本探寻“北京人”化石的下落,但都一无所获。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外有心人士也曾多方寻访那批丢失的化石,均无果而终。2000年,贾兰坡等人发起寻找“北京人”化石的活动,尽管收到的线索不少,但大多虚无缥缈,甚至自相矛盾。“北京人”化石的失踪,至今仍然是古人类学历史上的无头公案。
“北京人”遗址与距今约10万年的“新洞人”遗址、距今约4万年的“田园洞人”遗址、距今约3万年的“山顶洞人”遗址等,共同构成周口店遗址群。遗址群内共计发现和发掘了27处具有学术价值的化石地点,出土了代表40多个男女老幼不同个体的化石材料、10万余件石器、大量用火遗迹以及近百种哺乳动物化石。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周口店遗址列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世界遗产清单”,并评价道:“周口店遗址不仅是有关远古时期亚洲大陆人类社会的一个罕见的历史证据,而且也阐明了人类进化的进程。”
(来源:北京市方志馆微信公众号;文章引自《北京西山永定河故事》,北京出版社2022年版;图片来源:原文配图;原文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