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文化报》 发布时间:2025-10-28
2025年10月5日,第九届中国戏曲文化周在北京园博园落幕。此次中国戏曲文化周,不仅在游客接待量与全网传播量方面再创历史新高,更是围绕戏曲的活态传承、演出空间的拓展持续发力,紧扣“戏曲艺术靠人传”的本质,深度培育专业艺术家、业余社团、大众票友乃至青少年群体的传承和观演主体。同时,还凭借自身“戏曲中的园林、园林中的戏曲”这一核心创意,将戏曲的展演场域从传统镜框式舞台解放出来,延展至园林实景、数字“云端”,实现了时间、空间的破壁。正是借助传承主体的人与展演场域之间的相辅相成,中国戏曲文化周构筑起一个动态、开放、可持续的戏曲文化的活态场域。

第九届中国戏曲文化周演出现场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厚植基础、涵养生态
以人为核心
艺靠人传,戏曲的活态系于人,人在曲传,人散曲终。第九届中国戏曲文化周的一个核心指向,便是对人的深度培育,通过引入多地区、多剧种的专业院团、经典名作、当代名家入园,为观众带来精品演出以保障演出的质量与高度,同时辅以戏曲票友大赛和大学生戏曲社团竞演、少儿群体的互动及参与等,从而共同构建起一个覆盖专业、业余和潜在不同圈层的传承和观演主体。
戏曲的沃土始终在民间,第九届中国戏曲文化周的大学生社团竞演吸引到全国40所高校的23支社团参与,涵盖京剧、越剧、秦腔、粤剧等剧种。培育健康的艺术生态,不仅需要顶尖的专业人才,更需要数量庞大且懂行的业余爱好者群体,他们作为艺术的消费者,也是参与者、监督者及推动者。本届中国戏曲文化周激活了这种民间力量,使传承与发展不再仅仅是专业院团的任务,更成为一种民众的文化自觉。票友和大学生戏曲社团的发展壮大,也体现着戏曲在大众中的深厚根基与普及程度。
在戏曲传承链条中,观众的培育无疑是最关键也最容易被忽视的,从小培养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和自豪感在当下尤显必需。因而,当很多家庭带着孩子在可观、可感、可游的园林中游览、看戏、参与戏曲问答和游戏等活动时,那些色彩斑斓的脸谱扮相、铿锵动听的丝弦锣鼓、活泼有趣的游戏互动,都会化为儿时的美好记忆,在这些还未能领会戏曲艺术精髓的孩子们心中扎根。这在客观上为戏曲艺术培育着最广泛的潜在接受群体,只需静待种子在未来的某个时刻被唤醒。
空间、场域的延展
从园林实景到数字“云端”
本届中国戏曲文化周为保持戏曲的活态、避免展演空间固化而导致观演关系单一等问题,在空间、场域的延展上再次发力,实现破壁突围。
此次的展演空间分布于北京园博园中,但这绝非简单的风景加演出式的文旅叠拼,而是对中国戏曲演出进入镜框式舞台模式之前的观演美学的一种回归与重启。演出期间以移步换景的游赏模式,延续着一园一戏的沉浸式体验,从本质上打破传统剧场的“第四堵墙”的同时,也将观众从被动的欣赏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加之特定园林匹配特定剧目,如遵义园演出红色主题沉浸式京剧,为剧目赋予了其他剧场无法复制的情感意味;演出京剧、越剧、粤剧和赣剧的四大院团则在忆江南园区共演《白蛇传》选段,让观众得以直观对比同一内容框架中不同剧种的声腔之美及其表演上的差异。这种实践,不仅是对剧场空间的物理延伸,更是意在重塑传统戏曲的沉浸式观演美学,而空间叙事与文本叙事的深度融合,更是激发了戏曲作为一种在场艺术的即时魅力。
园林戏曲虽然解决了戏曲演出物理空间的局限,但本届中国戏曲文化周的现场演出毕竟受限于“十一”黄金周前后的特定时段而短暂易逝,因此,本届新增的板块——“国粹典藏”戏曲名段专辑,无疑是对时间空间局限的一次超越。
艺靠人传,戏曲是角儿的艺术。“国粹典藏”专辑的录制,邀请到张慧芳、杨少彭、魏春荣、王洪玲、许娣等梅花奖得主和各院团领军人物共计30位,这些戏曲界具有代表性的表演艺术家演绎了京剧、昆曲、评剧、河北梆子、北京曲剧等剧种。
专辑群英荟萃,当代戏曲名家演绎的88个经典唱段,是几代戏曲人打磨的艺术结晶。以专辑展示他们的技艺,并以现代录音技术固化他们巅峰状态的声腔表现,既是对当代戏曲人才梯队建设成果的一次集中检阅,也是一种高效的口传范本,为戏曲爱好者提供了可反复揣摩的数字老师。专辑将瞬间的声腔艺术转化为可供永久留存和全球发行的文化档案,构建永续性数字档案,从某种意义来说也是对戏曲“师传徒承”传统的一种当代补充。
重构业态、浸润社会
以“戏曲+”为核的融合策略
综观中国戏曲文化周所践行的“戏曲+”模式,显然并非意在简单地跨界点缀,而是将之逐渐打造成了助力戏曲在当下活态传承的核心引擎。它以中国戏曲为根基,秉持融合的策略主动连接社会多元脉络,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形态对当代的浸润以及能令民众更好接纳的有效路径。
如,打造“戏韵智界”单元,以VR(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构建沉浸式戏曲空间、AI戏曲拍照等好看、好玩的方式吸引游客互动,从而实现科技对戏曲从体验到传播的双重赋能,将观众从固化的对舞台的凝视拉入到亲身参与其中的体验,让观众得以多维度地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戏精吉市”单元则是成功勾连了艺术与生活,150余家商户从非遗制作、戏曲文创到特色美食,将戏曲元素重组于文创、游艺、饮食等日常消费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游园、赏戏与逛集消费的并置中完成场景延伸,让戏曲艺术转化为能带走的各种实物,从而达成一种润物无声的日常浸润和熏陶。
中国戏曲文化周融合发展的策略及其实践,正在为戏曲艺术注入当代动能,它不仅生动诠释了戏曲活态传承的当代意义,以名家、票友、青少年等的观演同育来涵养生态从而后继有人,运用园林与“云端”的空间拓展解决传播问题,借助新媒介、新场景成功“破圈”,而且不断吸引到新的观众加入进来,已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新的传播方式带来新的观众基础;坚实的观众基础反过来又激励着戏曲各专业院团、民营社团等在相互借鉴与良性竞争中不断打磨作品,从而催生出更精湛的艺术;精湛的技艺,又通过新的空间载体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同时,多维营造传统文化传播的环境,也让戏曲如脸谱、扮相等的经典符码,日渐转化为可供大众即时体验和分享的社交资源进而易于普及,让更多从未关注戏曲的人得以接触中国传统艺术。
总之,中国戏曲文化周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若想在新时代的语境下、在动态的传承与发展中持续焕发光彩,与人民同心,无疑就是其不困守于剧场、博物馆等固定场域而得以与时代同行的根源所在。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5年10月28日,第5版;作者:胡薇;原文有微调;图片来源:原文配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