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文之光网 发布时间:2025-05-15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构成,为剖析世界、变革世界提供科学指引与实践路径,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传承与创新发展进程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与方法,深度探索其转化途径,对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深远的理论价值与显著的现实意义。
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理论契合
历史唯物主义着重表明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起决定性作用,社会意识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映,又以能动的方式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绵延数千年社会实践进程中凝聚而成的,映照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现实图景,其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思想观念、价值导向以及道德规范。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深入剖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实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时代更迭,现代社会在经济基础、政治制度以及社会结构等方面均发生了深刻变革,这就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主动适应新的社会环境,从而实现自身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当代社会要面对的问题
(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价值观念相适应性。在现代社会价值观念快速演变的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一定的适应性问题,需要我们进行解决。比如,要推动传统价值观念与现代社会倡导的平等、法治、创新等观念相适应,契合现代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准则。再比如,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往往较为古朴,其中一些内容可能难以在短时间内被现代人尤其是青少年群体所理解和接受,需要增强其在传播与传承过程中的适应性。
(二)突破传承方式的局限性。长久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些内容的承续主要依赖口口相传、师徒相授等途径,这些方式在当代社会可能会遇到困境。随着现代化步伐加速,人们生活与学习模式产生巨大转变,一些传统传承手段难以契合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诉求,并且一些传统传承方式传播覆盖面窄,难以达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扬与普及推广。
(三)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可以进行产业化发展的内容,需要进一步促进其生产和形成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文化产品与知名品牌,尽管我国文化资源底蕴深厚、品类繁多,但在一些领域的产业化开发实践中,创意不足、科技融合度低、产业链条残缺等问题仍然存在。这些短板使得其中所蕴含的经济潜力与社会价值难以充分释放,未能实现其应有的产业效能与社会影响力。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这就需要聚焦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与切实利益,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中挖掘智慧、汇聚力量,深入探究人民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需求,创新文化呈现样式与传播路径,精心打造人民群众乐于接受的文艺佳作,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巧妙融入其中,使民众在欣赏文艺作品时,切身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积极鼓励人民群众踊跃投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工作,广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等活动,组织群众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体验与实践,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与此同时,应强化基层文化服务阵地建设,打造功能完善、资源丰富的文化空间,提升群众参与的可及性与便利性。
(二)立足时代需求实现传承发展。时代需求蕴含着驱动社会前行的精神动能,我们需深度剖析时代演进的趋势与要求,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与时代需求相适配的要素,做好解读与阐释。就像“和而不同”的理念,与当今我国所倡导的和平发展主题高度契合,可以作为处理国际关系、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倡导各国、各民族、各文化间和谐共生、彼此尊重、相互借鉴。此外,根据时代需求,还要借助现代科技力量与创新手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与传播模式的革新。
(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众化传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进入大众视野,赢得更多民众的认知与接纳,可进一步发挥其价值与效能。这就需要我们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普及工作,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学校教育体系之中,自幼儿园至大学阶段,系统开设相应课程,促使学生自幼便能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要着力加强面向社会大众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讲座、专业培训、主题展览等活动,切实提升社会大众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水平。要充分挖掘现代媒体平台的优势,全力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发挥报纸、广播、电视以及网络等媒体的传播特点,充分借助这些媒体平台,精心开设专栏、打造专题节目,制作并刊出或播出优质的作品,进一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与弘扬。
结语
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堪称一项庞大且复杂的系统工程,这要求我们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导向,精准锚定时代发展需求,全力推进其大众化传播进程,并积极探索产业化发展路径。在持续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使其于新时代背景下重焕蓬勃生机与活力,进而为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劲有力的精神动力与坚实可靠的文化支撑。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5年5月15日,第7版;作者:齐敏,系广东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图片来源: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