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文之光网 发布时间:2025-11-2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部署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时提出“全面提升国际话语权”。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昌盛,既离不开强大的物质力量,也离不开强大的精神力量。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越是接近这个目标,越需要文化的繁荣发展,越需要话语权的巩固和提升。立足新发展阶段,把我国发展优势和综合实力充分转化为话语优势,能够更好地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以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助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发展优势和综合实力是增强话语优势的重要基础。
话语是表达思想、阐释理论的重要载体。话语与实践之间天然存在互动关系,它不是既成的,而是生成的,是在特定历史语境中长期发展、逐渐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由此,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话语体系是不同的,反映时代问题的标识性话语也是不同的。
经过长期不懈的奋斗,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稳步提升,为强化话语优势奠定了坚实基础。有实力、有贡献,才能有影响力、感召力。对于中国来说,增强话语优势要善于运用和转化发展优势和综合实力,在国际舞台上提升话语权,从而扩大影响力、感召力和亲和力。
将发展优势和综合实力转化为话语优势,需要构建兼具吸引力与感染力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借助深厚的理论积淀,为中国话语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拓宽传播渠道,向世界更好地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其中承载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等,能够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需要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借助蕴含中国特色、中国精神及中国智慧的理念与理论,完善中国话语的范畴、概念及表达方式,从而构建起与我国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相称的国际话语权;需要立足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将叙事逻辑、内容、技巧及效果进行有机整合,实现专业化、系统化与大众化的统一,增强叙事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和前提;要立足当前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
切实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在全球化持续深化的当下,国际传播格局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各国在国际舆论场中的博弈日益激烈,国际传播能力已经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关键要素,深刻影响着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需要强化顶层设计与布局研究,开展科学的战略规划与协同管理,运用系统思维搭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需要强化“一盘棋”理念,对国际传播资源进行整合,统筹各方力量,要深化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机制的改革创新,要引导相关主体自觉践行国际传播责任,共同维护国家尊严与形象。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