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文之光网 发布时间:2025-08-24
北京地区的古村落大都分布在西南山区,尤以门头沟、房山两区保留最完好。平原地区由于经济相对发达,房屋更新速度也快,家里孩子结婚头等大事就是盖新房,因此想找到风貌原始的村子已非常困难。顺义龙湾屯镇焦庄户是个个例,地道战遗址使村子避免了大规模改建,村中心一片老屋保存着京北传统农居风貌,是平原地区古村落的代表。
从明代庄户到农耕人家
焦庄户村位于顺义区东北部,与平谷、密云交界。村东北是燕山余脉歪坨山,山前曾有一处金鸡泉,水量很大,在村西南汇成湖泊,清康熙年间地图上标名金鸡塘,下游形成金鸡河。明代初年,金鸡塘附近是官宦家族的田庄,有焦姓人家租种土地耕种,成为佃农。焦家祖籍山西洪洞县,永乐年间先移民到平谷县,明代中叶以后来到龙湾屯,村庄最初俗称焦家庄户。明末清初,田庄解体,焦家从此成为自耕农,不久后又有韩、马两姓迁到村里,繁衍成村中三大家族,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
焦庄户周边林木资源丰富、土地平坦肥沃、水源充足,一直以来,依靠自然经济就可丰衣足食。先民在选址时,遵守着背山面水、避风向阳、交通便利、不占良田的原则,在实用的前提下,兼顾传统风水。村前的水塘为“朱雀”,左后方歪坨山为“玄武”,右侧是交通要冲,是为“白虎”,右前方向的金鸡河凑成“青龙”,基本达到四灵兼备。从前焦庄户以农业为主,兼有小规模养殖业,村落的布局适应着农耕生活,房屋舒朗,街道、晒场、沟地、池塘散落其间,由一条东西斜向的主街串联起来,每个姓氏都各聚一方。
焦庄户以家族为主体,亦亲亦友,各家经济较为均衡,没有深宅大院或破瓦寒窑。村民在盖房时遵循“门不对门”“山墙不对山墙”“压东不压西”等习惯,邻里间相互避让,宅院错落有致,富于变化。清中叶以后,村子外围相继盖起了几座小庙,西北方有关帝庙和五道庙,东北方有土地庙和娘娘庙,为村民提供日常情绪价值。从几座庙的位置,可以看出从前村落范围比现在小得多。
村西南两公里处的龙湾屯镇形成于唐代,清代发展为区域性物资集散地,逢五逢十有大集。村西有一座古码头,从前可以驾船到龙湾屯和史家中坞,买东西很方便,所以村中的手工业并不活跃,只开有焦家烧酒坊和马家豆腐坊,妇女农闲时纺线织布,赶上大集去出售换钱。民国初年,焦庄户有居民190户,土地3000多亩,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虽不算富裕,倒也安稳,直到日寇来到之后,宁静的生活被打破了。
抗战烽火地道战
“七七事变”后,日军长驱直入,企图迅速灭亡中国,但由于战线过长,在后方留下了广阔的兵力薄弱地区。1939年初,中央决定在冀东、平北、平西加强抗日根据地建设,将散落在山区的武装整编为冀热察挺进军第十三支队,开辟盘山抗日根据地。焦庄户村正好位于前哨地带,村东有两条山路,正东经鱼子山到盘山,东北经丫髻山通往密云。为了守住山口,日军在沿山一线建起了四座炮楼,在村旁要道上设置了层层关卡,盘查过路人等。战局紧张时,村民经常会被抓走充当苦力,秋收时日军还会来抢粮食。
1939年,冀热察挺进军来到村里开展工作,村民的抗日热情被调动起来,马福做了秘密联络人,后被推选为村长。1940年4月,根据地成立了蓟平密联合县,这是冀东西部根据地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焦庄户隶属第四区,这就是村民俗称的“老四区”。
1941年,村长马福挑选了20多名年轻村民组建起民兵团,一方面配合八路军游击队抗战,一方面保护村民和党组织安全,力图不让日寇抢到一粒粮、一寸布。民兵最初使用的是旧保长私藏的武器,后来筹集了一些钱去敌占区购买武器弹药。到了1943年,焦庄户民兵已经发展为两个中队,第一队由80名青年组成,主要职能是打仗;第二队由中老年村民组成,负责放哨。为了防备日军扫荡抢粮,民兵在山上设立了一棵“消息树”,得到预警的村民可以迅速转移。
后来敌人越来越狡猾,常使用突袭的办法,于是马福带领焦响、焦铮和焦品三人,用三个月时间从村南枯井内开挖了一条地道,秘密出口设在村西金鸡河边苇塘。地道刚刚贯通,就赶上了日军的突击搜查,当时两名八路军侦察员正在村里,他们钻入地道迅速转移。经此一战,村民们发现了地道的好处,开始悄悄扩建,到了1943年初,村里形成了1400米长的两条干线。第一条从村南连通村西金鸡河边,第二条地道纵贯南北,出口设在村东北,主要用于防御和转移。
1944年以后,随着战争局势的好转,焦庄户地道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家家户户都与全村的地道干线贯通,由两条主干开花散叶,形成了地道网。在施工中,增建了地堡、炮楼、射击孔、翻板及不同形式的出口,地道南通龙湾屯,北通大北坞,总长度达到11.5公里。这时期的地道防烟防毒、攻守兼备,机关重重,村里的碾盘下、猪圈中、锅台下、树洞里、水井中、砖墙内处处都有射击口,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战斗堡垒。焦庄户是八路军盘山根据地的重要转运站,附近各村缴纳的支前物资常集中在这里,成批的粮食、布匹均安全转往抗日前线。其间日军多次来村中扫荡,大都被击退,1944年春天,焦庄户民兵奇袭了日军设在龙湾屯的炮楼,俘虏日伪军四十名,缴获步枪37支。
电影《地道战》剧照
1947年,为了表彰焦庄户村的战斗功绩,县人民政府授予焦庄户村“人民第一堡垒”的称号,这面锦旗至今仍保留在纪念馆内。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以切·格瓦拉为首的古巴代表团访华,到焦庄户参观地道,村长马福介绍了地道战的经验和民兵战斗历史。1964年,八一厂拍摄电影《地道战》来村里取景。这本是一部民兵教学片,是在“中苏交恶”、全民备战背景下拍摄的,当时影片在河北冉庄、高平村等地取景,来到焦庄户时正赶上村里修建民兵斗争陈列室,借着对地道改造的契机,拍摄了开挖地道和地道完工两场戏。
焦庄户传统农家民居遗存
1979年,焦庄户地道遗址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列为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村子中心一批老宅院被原样保存,成为晚清到民国年间京北传统农舍的标本。焦庄户民居以三合院或一正一厢格局为主,相比城里和京西南地区,焦庄户民居布局更随意,产住结合,注重实用功能,不追求完整和对称,除了正房是绝对核心外,厢房、倒座房等建筑都按需修建,住多少人盖多少房。当地冬季寒冷、风雪大、房屋多是小窗厚墙。山墙大都用黄土夯筑,讲究点的,外面以砖、石包裹,院中都是黄土地,方便牲口进出或开辟成菜地,院墙通常有半人多高,呈半封闭状态,人们可以隔着院墙交流。
老四区公所院位于村子中心,是焦庄户保留最完整的一座老宅,始建于清末,属于焦姓人家。这是一座两进半开放式三合院,内院住人,外院是生产辅助区,堆放柴草、饲养牲畜,分区明确。外院是黄土地面,围墙低矮,院墙和房屋都用石块垒筑,正门是个木栅栏,方便骡马进出,西南角是厕所,西北角是猪圈和牲口棚,都处在白虎位,东北角原有一间柴房,作为储物间。从前院里养着鸡、鸭、猪、牛,秋收后作为晒场。
焦庄户公所
后院院墙为全封闭式,由门楼、影壁,正房、西厢房组成,地上铺着不规则石板。门楼居中,全部用砖砌,布瓦屋面,硬山清水脊蝎子尾。两侧是花瓦顶院墙,花墙下部用石块砌筑,上部是白灰软心,端庄秀美。门楼后有一字小影壁,形成内外过渡空间,保证了内院的相对私密性。后院正房五间,当地俗称“三间两耳”,明间、次间和稍间尺度相同。正房山墙和槛墙都用石砌,相当厚重,中间加以黄泥,外侧关键部位如转角、窗垛、腰线、窗台、檐口等用砖砌。中间堂屋是双扇木门,两侧开对称小窗,暗间为简单的直棂窗,糊着窗户纸,很有乡间风致。堂屋兼有门厅和厨房功能,东西设灶台,两侧有隔墙,冬季就在堂屋里做饭,余热连通烟道为窗前火炕取暖,节省燃料。如有邻居来访,一般都直接脱鞋上炕,闲话家长里短。
后院中本有东西两座厢房,是座标准三合院,但厢房位于正房前面,形成横窄竖长的格局,这种狭长院落受了山西移民影响,防风沙的同时也遮挡阳光,北京土话称为“奴欺主”。后来这家人口减少了,拆掉了东厢房,村里很多家庭都是如此,而且大都保留西厢房,这样可以迎来清晨的阳光,挡住夏季的西晒,这又是注重实用的思路,不刻意追求“东为上”传统。1940年底,老四区成立,区长朱小轩、冀东第十四军分区司令员曾雍雅经常来到这个院子,指导村里民兵从事抗战活动。院子西厢房南侧火炕下面有一处隐蔽的地道入口,与村中地道网连接,转移方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院子依旧是马家人居住,1995年,我们学校到焦庄户春游,其间参观过这个院子,当时正房开辟为展厅,西厢房还住着人,养着猪,生机勃勃。2004年后,村里将核心院落的产权买下,由地道战遗址纪念馆统一管理。但由于平时无人居住,缺少维护,房屋出现漏雨等问题,已经历过两次大修,现作为抗战民居展区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