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北京】乾隆花园四大建筑的稀世工艺

来源:《北京日报》  发布时间:2025-11-06

  故宫近一个世纪未对外开放的乾隆花园,于2025年9月首次对公众开放。这是乾隆皇帝亲自指导建造的皇家园林,园中有哪些稀世工艺与珍宝呢?

  符望阁:装修用上掐丝珐琅

  乾隆花园是宁寿宫花园的俗称,位于故宫珍宝馆的东北部,南北长约160米,东西宽约40米,由四进院落组成。乾隆花园建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是乾隆皇帝退位后的游赏场所。作为乾隆帝亲自指导建造的皇家园林,园中建筑无论是装饰材料还是施工技艺,都体现了清代装修的高水准,并显示了乾隆皇帝对江南风情的偏爱。

  乾隆皇帝多次南巡,亲身体验了江南园林的精巧与美好。他多次主导将南北方园林特色融合,在北京地区建造了具有南方韵味的皇家园林,乾隆花园就是其中的杰作。

  符望阁位于乾隆花园的第四进院落,是该院落的主体建筑。符望阁平面为正方形,外观两层,四角攒尖屋顶,其室内装修由两淮盐政(管辖淮北、淮南盐政事务的官员,办公地点在扬州)李质颖“承包”,因此颇具南方特色,木质构件上嵌固的掐丝珐琅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掐丝珐琅是一种釉料与金属胎体结合的工艺品,诞生于西方,元代后期由阿拉伯国家传入我国,在明朝景泰年间得以迅猛发展,因此它还有一个更加广为人知的名字“景泰蓝”。在清代,扬州是掐丝珐琅的主要产地之一,扬州出产的掐丝珐琅,工艺吸收江南地区的细腻与雅致,同时保留北方宫廷工艺的庄重。乾隆时期,扬州掐丝珐琅工艺达到鼎盛,成为宫廷珐琅用品制作的“后备基地”。

  掐丝珐琅一般用于工艺品或器物陈设,在建筑中的运用极为罕见。然而,符望阁里的隔扇、隔罩、炕罩、栏杆等木构件上,处处可见嵌固的掐丝珐琅。如隔罩心,在中间的如意头饰件上,镶嵌有掐丝珐琅蝙蝠及缠枝莲纹;在与其相邻的四边形棂条上,镶嵌有掐丝珐琅夔龙纹。

掐丝珐琅隔罩心

  掐丝珐琅嵌件的制作过程复杂,包括备料、制胎、掐丝、点蓝、烧蓝、磨光、镀金等工序,最终要将珐琅嵌件放入木构件预留的凹槽中,再将其与木构件连接,才能形成嵌珐琅木装修。

  符望阁木构件中的掐丝珐琅嵌件,不仅包含了丰富的吉祥寓意,还彰显出特有的皇家品味:掐丝珐琅通过釉料的巧妙搭配,产生色彩绚丽、对比强烈的视觉效果;铜丝勾勒的线条粗细均匀、衔接自然,使图案产生立体感和动态美;金属的光泽、釉料的质感,加上名贵的木材(符望阁装修木料以紫檀、楠木为主),饰件表面光滑、细腻,图案优美、丰富,这些木构件整体呈现出华丽高贵的皇家气派。

  萃赏楼:倒着画的玻璃画

  萃赏楼位于乾隆花园的第三进院落,建筑坐北朝南,共两层,卷棚歇山屋顶。萃赏楼的室内装修精致豪华,包含了丰富的南方匠艺内容。萃赏楼的隔扇心有玻璃画,玻璃画与隔扇边框、裙板上的传统木雕相结合,产生了极具特色的审美效果。

  玻璃画是指在平板玻璃的背面所作的画,观赏者利用玻璃的透明性,通过玻璃的正面来欣赏画作。绘画玻璃画时将平板玻璃平铺于桌台上,采取逆向的绘画顺序,即先将观者从正面看到的表层内容绘出,然后通过“回溯”的方式,依次叠加各层色块,最后绘出背景。

  玻璃画在明末清初由西方传入,并在广州和北京宫廷形成了两大制作中心。广州作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在玻璃画传入中国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而扬州在清代作为漕运和盐业中心,与广州有着密切的贸易往来,这种贸易关系很可能为玻璃画技艺或材料的流通提供了渠道。不仅如此,扬州盐商聚集,推动了当地工艺美术的繁荣,当地涌现出许多能工巧匠,颇有一些参与了玻璃画的制作。萃赏楼的隔扇,也是由两淮盐政李质颖“承包”制作的。由此可见,扬州作为工艺美术中心,其艺术风格和技艺,已传入了宫廷。

  萃赏楼玻璃画的主要元素包括缠枝莲纹、宝相花纹和拐子纹。缠枝莲纹由两朵莲花的枝茎组合而成,各枝茎以隔扇正中竖线为对称轴,相向呈波浪状卷曲,组成一个近圆形。宝相花纹以莲花为原型,以中心对称的方式,呈现层层绽开的花瓣正面,并通过红、黄、蓝各色多层次退晕色、放射状花瓣等夸张处理方式,呈现“似花非花”的理想美,象征端庄、和谐与圆满。拐子纹为金色修饰,凸显华贵,其纹饰为回字纹和卷草纹相结合,并融入龙纹,不仅象征着“富贵不到头”,还体现了皇家威严与尊贵。整个玻璃画比例匀称、造型端庄、色彩丰富,体现了清代玻璃画的最高水平。

  延趣楼:点螺炕罩如雕如画

  延趣楼也位于乾隆花园的第三进院落,建筑坐西朝东,共两层,歇山屋顶,前有石山堆叠,以突出园林意境。延趣楼的室内装修采用了多种南方材料及技艺,点螺即为其中特色之一。延趣楼的炕罩就是点螺做法,工艺精湛、造型华美、色泽自然,为难得的艺术珍品。

  点螺是螺钿技艺的一种。螺钿是一种装饰工艺,用螺壳与海贝(主要是夜光贝)磨制成薄片,镶嵌在器具表面。螺钿的历史可追溯到商代,河南安阳小屯村西北岗的商代大墓就出土了螺钿漆器。延趣楼装修中的点螺技艺源于扬州,点螺的工艺比螺钿更加精细,螺钿片的厚度低于0.5毫米,这些裁切得薄如纸的螺钿片,匠人使用毛笔或刀尖“点填”,使其镶嵌在器具表面。

  明清时期,扬州的点螺技艺以“薄、细、精”著称,故宫藏明代江千里、清代卢葵生等大师的作品,都充分证明了当时扬州在点螺工艺上的重要地位。从地理位置来看,扬州处于长江和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自古以来就是商贸枢纽;扬州靠近沿海地区,获取制作螺钿所需的优质贝壳类材料比较方便;京杭大运河的纽带作用,又促进了南北文化交流,扬州的手工艺人吸取各地精华,终于形成了特色点螺技艺。

  点螺工艺精致,使得延趣楼炕罩呈现如雕如画之美。延趣楼炕罩的点螺装饰由无数个六边形组成,各六边形上下左右各相连接,相邻六边形之间为三角形的空隙。细看可以发现,每一个六边形,都是六个柳叶形金片围成的一朵花,花朵四周则有漆面映衬。螺片天然色彩与乌亮漆地形成对比,产生一种独特的视觉之美。点螺技艺突破了单用贝壳的局限性,螺片与金银片拼成的精美图案,增添了建筑装饰的艺术效果。

  倦勤斋:竹黄贴雕灵秀可人

  倦勤斋位于乾隆花园的第四进院落,坐北朝南,单檐硬山卷棚式顶。“倦勤”一词源于《尚书》,其中有“朕宅帝位三十有三载,耄期倦于勤”,意思是舜认为自己已执政33年,有些年老力不从心,希望让位给禹。乾隆皇帝将此建筑命名为“倦勤斋”,亦表达了年老归政的初心。倦勤斋内的装修包含了大量的南方材料和技艺,来这里参观,不可错过竹黄。

倦勤斋内景局部

  竹黄,又称“翻黄(篁)”“贴黄”“文竹”等,是一种以竹里作画的工艺,具体做法是:取竹子内壁表皮约2毫米厚的薄片,经过水煮、晾干、压平等工序,弯曲成各种弧度,用胶贴在木制胎骨上,形成表面润泽的器物。竹黄也可采用更为高级的“贴雕”做法,即在薄片上雕刻纹饰,再贴在胎体上,形成高雅的器物。这种工艺之所以被称为“竹黄”,是因为竹子内壁表皮呈浅黄色,清新淡雅,灵秀可人。

  竹黄工艺源于江南一带,在乾隆时期盛行。清代谢堃的《金玉琐碎》载:“孰不知竹质最脆,独嘉善所产大可翻转其里,雕镂人物,制笔筒、笔瓶诸器,谓之翻篁。”浙江嘉善的竹黄工艺最为优秀,工匠将竹子内壁翻到外面后,可以在上面精雕细刻各种纹饰。

  竹黄在宫中一般用于小件陈设赏玩,在倦勤斋的室内装修中却得到了大量运用,且为难度较大的贴雕做法。如室内地面的护墙板,以紫檀木、花梨木拼成万字锦为底(胎),在上面贴竹黄,雕刻山脉、草丛、树木及梅花鹿图案。山脉连绵起伏,山坡草木葱茏,山顶树木挺拔;山中有鹿上百头,或低头食草,或仰望天空,或静立休憩,或奔跑嬉戏。竹黄贴雕刀法娴熟,线条流畅,层次分明,将自然之材转化为人文之美,体现了古代工匠卓越的技艺。不仅如此,这些贴雕历经数百年,除了少数地方有表面脱落外,大部分仍保存完好。

  (来源:《北京日报》2025年11月6日,第11版;作者:周乾,系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原文有微调;图片来源:原文配图)

社科普及活动

学习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
全国代表大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理论研究成果,普及理论知识,人文之光网特开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

扫一扫关注

京社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