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学】孔子思想如何影响后世

来源:人文之光网  发布时间:2025-05-09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习近平总书记曾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强调,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孔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广泛影响,涵盖政治、教育、社会伦理、文化传承等多个领域。在此,笔者提要钩玄,以期抛砖引玉。

  第一,“学而优则仕”思想对科举制度的影响。“学而优则仕”是孔子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论语·子张》:“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意为做官优秀的要去学习,学习优秀的便去做官。“学而优则仕”虽为子夏之言,但这与其师孔子“举贤才”“学也,禄在其中矣”的思想一致,也和孔子推荐子路、子贡、冉有等学而优的弟子去做官而反对子路使尚未学成的子羔为费宰的行动相一致。因此,多数学者认为此话虽出于子夏之口,但也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学而优则仕”思想两千多年来对中国政治和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科举制度的基本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体现了“学而优则仕”的精神,其有利于阶级阶层之间的流动,便于选拔底层社会的优秀人才,“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不再仅仅是一种梦想。

  第二,“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对“大一统”政治传统的影响。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论语·季氏》)意思是:天下有道的时候,制作礼乐和出兵打仗都由天子做主决定;天下无道的时候,制作礼乐和出兵打仗,由诸侯做主决定。由诸侯做主决定,大概经过十代很少有不垮台的;由大夫决定,经过五代很少有不垮台的;若由陪臣把持国家政权,则经过三代很少有不垮台的。天下有道,国家政权就不会落在大夫手中。天下有道,老百姓也就不会议论国家政治了。显而易见,孔子强调的是国家政治要“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孔子的这一思想后来逐渐被发展为“大一统”政治制度。《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徐彦疏:“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一皆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

  第三,“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对出礼入刑的法律制度的影响。孔子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孔子认为,只有当礼乐制度得以良好推行和兴盛,社会成员的行为和道德有了明确的规范和引导,整个社会才能处于和谐有序的状态,为正确实施刑罚提供良好的社会基础。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礼乐制度是社会秩序的根基,这一思想主张治理国家应该以礼乐教化为主,以刑罚为辅,《唐律疏议》开宗明义地指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

  第四,“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对“亲亲相隐”制度的影响。孔子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孔子这一思想在后来的“亲亲相隐”制度中有所体现。唐律对亲亲相隐原则作了具体规定,以后各朝规定大体与唐相同,其内容主要有:一是亲属有罪可以相隐;二是控告应相隐的亲属,要处刑;三是有两类罪不适用亲亲相隐原则,一类是谋反、谋大逆、谋叛及其他某些重罪,另一类是某些亲属互相侵害罪。

  第五,“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对后世司法实践的影响。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意思是,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罚来制约百姓,百姓不敢违犯法令,但不知何为耻辱;用道德来引导百姓,用礼仪来规范百姓,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还能恪守正道。孔子这里强调重在教化。孔子这一思想对司法官审案产生了较大影响。例如,明代官员海瑞即总结了一套处理民事存疑案件的方法:“窃谓凡讼之可疑者,与其屈兄,宁屈其弟;与其屈叔伯,宁屈其侄;与其屈贫民,宁屈富民;与其屈愚直,宁屈刁顽……”海瑞的这些“救弊”裁判方法含有重点教化晚辈、富民、刁顽的意思。

  第六,“庶之、富之、教之”对后世人口、土地分配和教育制度的影响。《论语·子路》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这是孔子所主张的增加人口、使民富裕、教化民众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后世大体采用了孔子的主张。历代朝廷鼓励生育的政策分为两种:以立法的形式直接奖励或惩罚,以及通过制度进行宏观调控。

  一种观念往往是一种经济要求,一种制度往往又是一种观念的外化,历史的演进往往如此。

  (来源:《检查日报》2025年4月24日,第3版;作者:郝铁川,作者为河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原文有微调;图片来源:新华每日电讯微信公众号)

社科普及活动

学习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
全国代表大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理论研究成果,普及理论知识,人文之光网特开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

扫一扫关注

京社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