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文之光网 发布时间:2025-07-0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融汇了我国各民族人民世代相传的文化表现形式,是联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近年来,许多中小学将非遗融入体育课,别开生面地向我们展示了现代体育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碰撞。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国锦绣山河上遍布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蕴藏着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卓越智慧和共同记忆。体育课为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让孩子们在玩耍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对抗中体会中华竞技的礼仪,都是将历史传统融入现代教育的良好途径。
体育作为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育人目标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现代体育教育源于西方,在育人过程中一直不容易融入中国特色,非遗的加入让其在应用和实践过程中有机会更多地融入东方元素,更好地弘扬中华文化。如龙舟替换划艇、礼射替换射箭,不仅可以保留原运动的锻炼作用,还能充分学习和传承民族智慧。
纵观世界,各个国家无不希望将有自己民族特点的项目发扬光大。韩国借汉城奥运会之机让跆拳道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日本的中小学都设有专门的柔道场、相扑馆和剑道馆,巴西一直不遗余力推动其柔术进入奥运……从这个意义上讲,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我们,更应该大力发展自己的传统项目,将现代体育的规则融入其中,扩大影响,走向世界。而在这个过程中,中小学体育课作为其普及的重要平台,在未来一定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现代体育,其实都源于日常生产生活、军事活动甚至游戏的场景。田径运动中的跨栏就是由牧羊人跨越羊圈栅栏的游戏演变而来,标枪起源于古代人类用长矛猎取野兽的活动,跳远源于人类猎取或逃避野兽时跨越河沟等活动。美国人詹姆斯·奈史密斯从儿童将球投入桃子筐的游戏获得启发,发明篮球运动,短短的一个多世纪已经风靡世界。在我国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在中国模式、中国方案逐步影响世界的当下,我国的非遗必将借中国崛起的时代浪潮,成为在体育领域讲述中国故事的新型代表。
2025年6月28日晚,由西城区文化和旅游局、西城区体育局、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主办的非遗演出季传统武术专场精彩上演。图片来源:北京西城微信公众号
我们甚至可以憧憬,未来的安塞腰鼓、高跷秧歌就是今天体育舞蹈里的伦巴、桑巴;未来的武术、各民族摔跤和散打就是今天的UFC(终极格斗冠军赛)……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依然需要创新,需要变革和融合,就像美式橄榄球的由来——1869年,罗格斯大学与普林斯顿大学将足球与英式橄榄球的特点融合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比赛,这被视作大学美式橄榄球比赛的开端。而后几经修订规则,使其从无序走向有序,并迅速风靡美国,又随着美式体育文化的影响力蔓延全球。在这个过程中,学校成为其生长发育的试验田。因此,我们也有理由相信,持续的非遗进校园一定会在未来引发质的变化,生成有中国文化底蕴的新型体育项目,并伴随着中国影响力的扩大风靡世界。那一天,今天中小学的非遗进体育课,就是那燎原前的星火。
总之,非遗进校园,既是推进《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一次尝试,也是五育并举、体教融合的重要探索。我们既需要高瞻远瞩,也需要脚踏实地;既需要扎实推进,也需要创新发展。唯有如此,才能开拓出属于中国的一片崭新的体育天地,将中国故事讲得更好、传得更远。
(来源:《光明日报》2025年7月8日,第7版;作者:胡凯,系清华大学体育部副教授;图片来源:北京西城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