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筑牢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基点

来源:人文之光网  发布时间:2025-05-15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尤其基础教育是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基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搞得越扎实,教育强国步伐就越稳、后劲就越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基础教育发展,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各项综合改革,基础教育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进入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办强办优基础教育,筑牢教育强国战略基点,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与民族未来。

  发挥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一是基础教育直接影响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能否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基础教育发挥着重要的基点性作用。只有基点更牢固,才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二是基础教育直接关乎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基础教育承担着立德树人,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三是基础教育直接关系到教育强国根基能否牢固。教育强国建设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龙头是高等教育,根基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办得好不好,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办强办优基础教育,构建起全球最大规模的、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体系,为高等教育输送合格生源,对筑牢教育强国根基至关重要。

  加快构建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体系。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财政性经费支出占国家财政性教育总支出的70%,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普及程度总体达到世界中上水平。但与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要求相比,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较为突出,例如,全面育人的水平还不够高,城乡、区域、校际以及不同人群的教育差距较大。办强办优基础教育,要突出公平和质量两大核心要求。一是面对出生人口下降,学龄人口减少以及城镇化带来的人口流动等新趋势,要健全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基础教育资源跨学段、跨区域统筹调配机制,建立基础教育各学段学龄人口变化监测预警制度,科学规划学校布局,提高教育资源配置弹性。二是要着力解决基础教育“乡村弱”“城市挤”的突出问题,建立适应城乡融合发展趋势的中小学、幼儿园学位供给调整机制,扩大城乡学校共同体和集团化办学覆盖范围,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三是回应数字时代对教与学方式变革的新需求,深入实施“互联网+教育”工程,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提升教师的数字化教学能力,以数字技术赋能基础教育公平优质发展。

  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要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加快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形成健康的教育环境和生态。为此,基础教育需进一步强化“三个转向”: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发展、从标准化供给转向个性化培养、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一是要大力推进“双减”改革,构建“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思维品质”多维动态评价指标,弱化分数排名导向。二是深化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突出育人导向,建立“师德师风+教学能力+育人成效+专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三是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全面培养时代新人作为根本目标、将育人方式变革作为核心、把数字化赋能作为创新支撑,持续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

  (来源:《光明日报》2025年5作者:李俊,夏锋,均系海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图片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

社科普及活动

学习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
全国代表大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理论研究成果,普及理论知识,人文之光网特开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

扫一扫关注

京社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