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葬花”堪称《红楼梦》中最富诗情画意,也最适合视觉呈现的场景之一,不仅引得很多丹青妙手描绘其情状,在民国时,甚至还有不少少女模仿梅兰芳的黛玉葬花扮相,去照相馆留下倩影。【详情】
明代戏曲理论家王骥德在《曲律》中提到:“古四方之音不同,而为声亦异,于是有秦声,有赵曲,有燕歌,有吴歈,有越唱,有楚调,有蜀音,有蔡讴。”一方水土孕育一方艺术,正是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才催生了中国戏曲的不同剧种,京剧的宏美、昆曲的雅美、豫剧的和美、越剧的柔美、黄梅戏的纯美、秦腔的壮美……【详情】
光影翩跹,流转百年风华;时代奔涌,开启崭新篇章。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历经风雨,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强大的生命力见证着时代的变迁,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与精神追求。新时代的中国电影,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阵地,是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文艺形式,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识。【详情】
文艺评论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如今,随着新媒体平台传播力不断加强,文艺评论呈现出较高的大众参与度,一改过去只有专家学者在“说”的局面,观众亦可通过弹幕、评分、短视频解说等方式参与到文艺作品的评价之中,形成了“人人都是评论家”的景观。【详情】
创作不能靠风风火火地操作、沸沸扬扬地炒作,而是要靠沉潜静思,这样方能更好焕显“新质”、表达“心志”。 剧本如何“固本”,笔者以为在“观念突围”上,要审慎看待三组文化行为。一是非遗传承与文艺创新,二是技术“手艺”与创作“守艺”,三是符号出海与文化出海。【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