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纯初:隋唐大运河洛阳段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开发

来源:“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集发布活动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8-06-08

(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中,隋唐洛阳城航运水道示意图。来源:光明网)

  隋唐时期修建大运河的目的,是为了将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紧密联系在一起,隋唐大运河洛阳段的开凿,最能体现这一目的。没有隋唐大运河洛阳段,整个运河体系的功能则无法得到正常发挥。隋唐大运河洛旧段使得洛阳的地位有极大的提升,而运河的淤塞和废弃则使得洛阳逐渐失去了政治中心的地位,而让位于更东边的汴州(今开封)。要发掘隋唐大运河以及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洛阳段的历史价值,需要加强历史学和考古学的研究,还其本来面貌;在保护的同时,还可以进行适度的开发,使得更多的人了解其历史意义;另外需要隋唐大运河沿线的城市和地区加强联系,紧密合作,学习京杭大运河的相关经验,加快隋唐大运河的研究和开发。

  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就修建运河以补充陆运和天然水路运输的不足,据史念海先生研究,楚庄王时期(前613-591),“孙叔敖在云梦泽畔激阻水作云梦大泽之池”,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开凿运河的实践。隋炀帝时期开凿的大运河,由永济渠、通济渠、山阳渎和江南河四部分组成,北至今北京,南至今杭州,沟通南北几大天然河流,全长2700千米。永济渠和通济渠从东北、东南两端汇聚于黄河,两渠入口隔黄河相对。由此沿黄河上溯二十余公里即达洛口,由漕渠连接到洛阳西苑,洛阳是大运河的中心。遗憾的是,由于时间久远且地形地质等因素的影响,大运河的很多地段都已经堙没,尤其是自洛阳西苑至洛口段,安史之乱以后就失去了实际通航能力。人们研究隋唐大运河时,常将该段与板渚以下段并称通济渠。被黄河分开的两条运河共用一个名字显然是不合常理的,之所以如此,很重要的原因是人们对洛阳段的重视程度不够。从开凿之后的功用来看,如果没有这段运河,整个运河体系几乎不能成立。今天我们要保护历史遗产,振兴传统文化,需要重新审视大运河及古都洛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以引起世人的重视,进一步开发隋唐大运河洛阳段的当代价值。

  一、隋代修建大运河的原因

  隋代大运河的修建,虽然隋炀帝用力最多,最后隋朝也因此而灭亡,但却是发端于文帝。其修建既有经济原因,也有军事原因,但最根本的还是经济原因。其中邗沟段的开凿最初是基于军事目的,但在战争结束之后,又再度将这一工程完善,就是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了。

  隋文帝为巩固国家的统一,在称帝之后不久即开始着手修建运河,构建新的交通网,不过他在位时只在关中地区修建了广通渠,“引渭水,自大兴城东至潼关三百余里”。该渠因经过隋代重要的粮仓而得名,运河与粮仓相伴而生。很明显,开凿广通渠的目的就是为了将江淮和山东地区的粮食等物资运到长安,解决都城的粮食问题。

  隋文帝曾经计划将运河延伸到江淮地区,开凿了山阳渎,其目的主要是伐陈的需要,工程时间很短,效果不是很好。隋炀帝将这个庞大的计划在全国铺开,通济渠从黄河边的板渚往东南开凿,与淮河相连,这一交通命脉在唐宋时期又被称为汴河。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通济渠经过河南府河阴县、郑州原武县、汴州开封县和雍丘县、宋州宋城县、宿州符离县、泗州虹县和临淮县。又整理邗沟,北起今江苏淮安,南至仪征。此后五年,又开凿了江南运河,从京口绕太湖之东,到达余杭,中间有常州、苏州,全长八百多里,将江南最富庶的地区串连了起来。运河开凿不久即天下大乱,隋炀帝因此而留下耽于游行娱乐的名声。不过从相关记载来看,隋炀帝下达修建大运河洛阳段的命令时已到达江都。如果仅仅是满足他游乐的目的,则不必修建大运河洛阳段,开凿通济渠和邗沟就能够到达长江三角洲和太湖流域的富庶之地,更重要的目的是通过修建运河体系以沟通国家的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将东南富庶之区和国都联系起来。隋炀帝修运河有满足自身游乐的目的,迷恋江淮地区的繁荣,不过就洛阳段的情况来看,忽视经济、军事等原因而仅说游乐,则是后人不负责任的说法。隋炀帝在位期间,修建了庞大的运河体系,将江淮和山东的经济区与政治中心联系起来,但因操之过急,最终因此而灭亡。

  二、隋唐大运河洛阳段的历史功用

  隋文帝定都长安,营建大兴城,但因关中经常荒歉,即使广通渠修成以后,还要往洛阳就食。隋炀帝为避免类似情况出现,则将洛阳建为东都,而运河洛阳段的开通,就使得东都的政治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相比关中的长安,东都洛阳与经济中心的距离要近得多,更重要的是,建洛阳为东都避免了将粮食等物资沿黄河水运或陆运至关中的艰难。故而唐朝立国之后,也沿袭隋朝旧规,以洛阳为东都。虽然奔走于长安和洛阳之间依然给人留下就食的口实,但毕竟洛阳是东都,也不至于太伤帝王的面子。武则天时期更是长期居住在神都洛阳。唐末以后,终于放弃长安而将都城东迁,但此时因大运河洛阳段的淤塞,洛阳与南方经济区的联系愈发困难,遂将都城迁到了更东的汴州,以汴州为政治中心,缩短了与经济中心的距离,关系更为紧密。运河的兴废与洛阳地位的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

  包括洛阳段在内的大运河在隋代对于征服南方、加强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的联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功用,不过隋朝历时很短即灭亡。大运河的重要性得到很好的发挥,则是在之后的唐代。从洛阳附近现存仓窖遗迹来看,大运河的修建是基于非常重要的政治经济原因的。为了漕运方便,洛阳城外在黄河南岸大规模地建造仓城,回洛仓城周围七里,共有三百个仓窖,回洛仓东边还有河阳仓。建造在洛口的兴洛仓城规模更加宏大,周围二十里,有三千个仓窖。虽然不能确定这些粮窖都是隋代即已修建完毕,但仓城的总体规模应该已经初见雏形,部分仓窖也已修建。洛阳城内的含嘉仓城,大业元年营建东都时即已开始兴建。仓城四面,各有一门,总面积42万平方米,从现有勘探出的地下粮窖推测,总数估计在四百左右,每窖能存放八干石粮食。含嘉仓城外,洛阳城内还有子罗仓等存放食盐和粮食的仓窖,数量较之含嘉仓城内的仓窖要少,每个仓窖的储存能力却不相上下。

  运河在唐代发挥了更加重要的功用,洛阳的地位也因此而更加重要。自唐朝初年起,经济中心江淮地区的大量物资通过运河运往北方,但因洛阳、长安之间的交通困难,这些南来的物资多半集中于洛阳,没有运往长安,洛阳因此而成为物资的集散中心。洛阳城内和城外各处仓城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经济地位日渐重要,作为首都的长安的经济地位日渐削弱。正因为如此,洛阳被建为东都,从唐高宗以后的八十年时间里,整个朝廷经常往来于两都之间。洛阳被建为东都和其重要的政治经济地位的形成,与运河的开凿密不可分。

  开元二十四年后,裴耀卿等人对漕运进行改革,分段运输法的实行和江淮义仓粟的利用,洛阳以西的交通大为改善,运量大增,江淮地区物资的很大部分经由黄河直接运往关中。唐朝廷此后长驻长安,洛阳的政治经济地位因此而改变。但洛阳附近的仓窖仍然储存了大量粮食,并没有因此而废弃,天宝八年含嘉仓占全国主要大型粮仓储粮量的一半。从考古发掘来看也可证实,如含嘉仓城160号窖就发现有五十万斤粟。仓窖宭的粮食没有用完的原因,可能是突如其来的战乱使得仓城管理机构来不及处理而逃离,待世态平息再清理时已腐败不堪食用。有可能造成仓城废弃的战乱是安史之乱和黄巢之变,即使是安史之乱,距裴耀卿改革漕运已经有二十年之久,距天宝八年也已数年。这样看来,至少在这个时期内,洛阳附近的仓城依然在使用,含嘉仓能储存这么大规模的粮食,说明运河仍然在正常地发挥功能,洛口至洛阳城的运河依然是一条重要的运输线路。

  三、隋唐大运河洛阳段当代价值开发的几点思考

  隋唐大运河在历史上曾经发挥了重要的运输功能,即使运河淤塞废弃之后,与之连带兴建于洛阳城内外及黄河岸边的诸多仓城依然在发挥功用,其中最负盛名的含嘉仓就使用了500余年,至北宋末年オ废弃。今天河洛大地虽然早已出现了比漕运高效的运输方式,但有必要对隋唐大运河及相关的历史遗迹进行梳理,以便更好地进行利用和保护。

  (一)隋唐大运河洛阳段的线路

  隋唐大运河洛阳段由于在唐代中期就已经淤塞废弃,因而人们很早就不能正确识别其线路,而现有文献的记载颇为含糊,考古工作者对此也是莫衷一是,且争议较大。依靠目前的文献査找和考古实践,已经很难将这项工作向前推进,因此要必要借鉴一些新的技术手段。吉林省2017年率先开展“重要遗址航拍影像及数字化三维数据采集”科研项目,目前已经取得了些成果,该技术的应用有可能加快隋唐大运河的识别。

  (二)隋唐大运河洛阳段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

  隋唐大运河洛阳段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不必等到运河全都识别完毕再进行,对于可以确定的运河遗迹,有必要尽快进行保护和适度开发。隋唐大运河洛阳段的起点西苑,现在是洛阳市内重要的绿地和市民休闲娱乐场所,已经有一定的开发,但相对隋唐时期,其规模要小得多。当然现在其周围已经没有余地可以扩展,但我们可以就现有的范围进行开发,宣传其大运河洛阳段的意义和价值。近年来,含嘉仓和其他仓窖有不少发掘,在进行科学硏究的同时,有必要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适当开发,使更多的人有机会了解文化遗产,更直观地了解大运河洛阳段在隋唐时期的重要作用。洛阳市借山陕会馆设立隋唐大运河博物馆,但目前该博物馆仅限于图片和文字介绍,并没有与大运河相关的有价值的文物。这些年来的考古发掘,出土的跟运河相关的文物已经不少,而山陕会馆本身也是文物单位,其建筑物及相关物件也需要保护,因此,有必要另辟新址建设隋唐大运河博物馆,这对于展示大运河和洛阳的历史文化,将会有很大的推进作用。

  (三)建立全国大运河研究的联动机制

  隋唐大运河对于建立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联系意义重大,研究隋唐大运河,隋唐时期的政治中心是无法避开的,但是,孤立地研究隋唐大运河洛阳段和政治中心洛阳,也是不可行的。隋唐大运河,北至涿郡,南至杭州,其周围还延展到周边很大的区域,其沿线的地区都是今天隋唐大运河研究的范围。为了更好地发掘隋唐大运河的历史与当代价值,沿线各城市各地区有必要加强联系,紧密合作,建立各城市各地区的联动机制,互通有无,促进沿线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京杭大运河沿线城市和地区在这方面有些宝贵的经验可以借鉴,如通州、武清、香河三地早在2014年就通航事宜建立了战略合作协议。2017年12月2日,第二届中国大运河国际论坛在杭州举行,大运河沿线的河北沦州、山东聊城、江苏苏州、江苏无锡、山东台儿庄等沿线城市围绕“中国大运河文化带构建”分享了各自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经验。从参会的城市和议题来看,该论坛仅限于京杭大运河,没有隋唐大运河的相关内容。隋唐大运河沿线城市和地区有必要借鉴经验,主动参与,促进隋唐大运河的研究和开发。

  作者:伍纯初 洛阳师范学院大运河研究院博士

  本文为“大运河沿线八省市社科联+北京市网信办”联合主办的“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集发布活动(河南段)来稿。

社科普及活动

学习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
全国代表大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理论研究成果,普及理论知识,人文之光网特开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

扫一扫关注

京社科微信公众号

//51tongji //51tongji 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