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栋:大运河之恩

来源:“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集发布活动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8-11-12

(图片来源于Pixabay)

  我从来没有想过,我会和运河有什么关系,总觉得,她是京杭大运河,通过的地区是江浙和山东,与生在河南的我,不会有什么关系。但是,随着知识的增长,我发现,我从小就受到了大运河的哺育,直至今日。

  我出生的村子,在河南省开封市杞县的东部,名字叫吕屯。这个村子很大,如果村子也划分一二三线的话,这个村一定是“一线村”。因为在我出生时,这个村子就有三千多人,18个生产队。

  由于村子大,所以村子里就有许多别的小村没有的机构:供销社、食品站、卫生所、兽医站。不但三天一集,一年还有几个更会。这个村的学校也比较正规,学生多,老师多,文化人也就比较多。同时,也有《人民日报》《参考消息》《解放军文艺》等各种报纸以及各种各样的长篇名著在流通。到现在,我还记得十几个人在兽医站前共读一份参考消息的情景。那时,年幼的我也是参与者之一。

  按照惯例,一个大的集市,必须紧靠交通要道,要么靠公路,要么靠铁路。可吕屯靠的什么呢?说实话,它的交通真的很不发达。甚至可以说,有些偏僻。后来我才明白,吕屯之所以成为吕屯,那是因为它紧靠古代的大运河——汴河。没有汴河的滋养,就没有这么大的吕屯。

      汴河,即通济渠。隋炀帝时,发河南淮北诸郡民众,开掘了通济渠。自洛阳西苑引谷、洛二水入黄河,经黄河入汴水,再循春秋时吴王夫差所开运河故道引汴水入泗水以达淮水。故运河主干在汴水一段,习惯上也称为汴河。

  在我们村北,有一条呈西北、东南走向的洼地,叫北大洼,也叫大河。这里一下雨就积水,常年不长庄稼,倒是有蛤蟆经常叫唤。有一年秋天,在那里收割豆子,收着收着,天就黑了。这时候,西北方向,出现了一片通红的天际。小孩子不知道怎么回事,都往西北方向张望。老年人说,别看了,那是汴梁城(今开封)的电灯。那时的汴梁城,对于我们来说,就像神话一样。

  后来,读了考古专家的文章,我才知道,这条北大洼就是古汴河的遗址。怪不得老年人都叫这里叫大河。至此,我才弄明白了,吕屯集是因为紧邻古汴河,才有这么大的规模啊。原来从小,我就是喝着大运河的乳汁长大的。

  后来,我来到了开封工作。开封,更是在汴河的哺育下发展起来的。在宋代,作为世界第一大都市,开封的人口曾经有百万之多。这么多人的食粮,全靠汴河运送。我曾经在《清明上河图》一诗中写道:

当我

打开清明上河图

打开的

不是一幅画卷

而是

另一个世界的入口

车辚辚 马萧萧

杨柳吐翠

汴水滔滔

一艘艘大船逆流而上

载满了从东南方运至京师的稻米……

  开封人感恩汴河,感恩大运河,不知有多少人在研究《清明上河图》。有人把《清明上河图》做成汴绣,有人做成剪纸,有人做成模型,有人刻成木雕,有人把它写成了小说,更有人把它重现,做成了有名的景点……在全体开封人心中,有一个《清明上河图》情结,更有一种大运河情结。虽然,我们现在有了铁路、高速公路,有了国际机场,但悠悠汴水,永远在我们的心中流淌,永远洗涤着我们的文化之魂。

 

  作者:赵国栋,汴梁晚报。

  本文为“大运河沿线八省市社科联+北京市网信办”联合主办的“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集发布活动(河南段)来稿。

社科普及活动

学习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
全国代表大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理论研究成果,普及理论知识,人文之光网特开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

扫一扫关注

京社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