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全迎:忘不了的还是那条大运河

来源:“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集发布活动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8-10-08

(  编者配图,图片来源于网络Pixabay)

  我是喝运河水长大的。1955年的夏天,我出生在清江城东长街靠近水门桥的一座院子里,距河边也就50多米远,家里吃的用的都是里运河的水。1960年后,我家搬到交通路汽车站宿舍(现淮海花园小区),夜深人静时,还依稀可以听到里运河中轮船的汽笛声和船老大用高音喇叭传出的呼叫声。

  宿舍院子里装了自来水,但是如果出现故障停水了,只有到里运河铜元局码头(现交通路与漕运路口南、常盈桥西)取水了。我和哥哥去里运河担河水,要将家里的大水缸盛满了,要担好几趟。

  我记得码头边有专门送水的挑夫,大概一担(两桶)5分钱,路远些就加点钱。这如同现在有上门送液化气和桶装水的师傅一样,有需求就有这个职业。五六十年代,码头边的挑夫还不少呢。

  运河水在当时也不能直接饮用,需要在缸里放入适量的明矾,搅拌一会,眼睛看不见的悬浮物才会沉淀至缸底。这时再看,缸里的水就清澈见底了。我们小时候疯来疯去,尤其是夏天,回到家抓起水瓢舀起水就喝。运河水,真的有点甜!

  里运河,清江人生活离不开她。在里运河两岸的码头,你可见妇女或姑娘们在此淘米、洗菜、洗衣物。在光滑平整的石头台阶上,用木质的捶衣棒将衣物捶得“叭叭”作响。你甭说,那捶出的衣服或被单、床单等,就是干净。在河边洗衣物耍得开,比在木盆里洗要强多了。我至今依然记得小时候跟随母亲去码头洗衣物的场景。

  现在的里运河,是悠悠千年京杭大运河的故道。南面的大运河,是五十年代末开凿的,实际上就是运河的“水上绕城高速”。因为避开了清江城和淮城镇人口密集区、码头密集区,进一步畅通了河道运输。市区的人习惯称城里的故道为“里运河”,称这条城外的新河为“大运河”。

  我始终关注着大运河。现在到了晚间,若天气尚好,我们夫妇俩定会去轮埠路的清江浦运河文化风光带散步。置身于波光粼粼、灯影连连的两岸风韵之中,心旷神怡、如梦如幻。我们偶尔也会走到大运河桥下,感受这黄金水道上的船来船往、川流不息的震撼,浮想联翩、感慨无限。左观右览,阅不尽大运河春夏秋冬的醉人景色。

  大运河,融进了我的生活,更融入了我的血液和细胞。

  现在,市政府对运河加强了治理,加固了河堤。也提升了两岸的生态保护。绿树成荫、花团锦簇、美不胜收,尤其是里运河文化长廊,将成为淮安以及江淮地区最引人注目的旅游胜地。“运河之都”正焕发出愈来愈加夺目的光芒。

  大运河,淮安人民的母亲河,是大运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英雄儿女。大运河,淮安人民的生命河,是大运河,谱写了一页又一页华丽篇章。

  往事如烟,岁月流淌,忘不了的还是那条大运河;今添光彩,辉煌再现,赞不尽的就是这条大运河。

 

  作者:胥全迎,江苏省淮安市。

  (本文为“大运河沿线八省市社科联+北京市网信办”联合主办的“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集发布活动办公室来稿。)

社科普及活动

学习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
全国代表大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理论研究成果,普及理论知识,人文之光网特开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

扫一扫关注

京社科微信公众号

//51tongji //51tongji 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