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卫:月河往事

来源:“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集发布活动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8-09-26

(编者配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台儿庄城南的月河,静静地流淌了四百多年。它曾是京杭大运河的一段重要河道,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台儿庄人。如今,繁华已逝,流水依旧。不知有多少陈年往事,都已化作童年记忆,载不动,也流不走。

  年已82岁的谭运江老人,从小就在船上玩耍。一个晴朗的下午,他向我讲起了他童年记忆中的生活情景:“站在古运河河岸边仿佛进入童年时的梦,看河面一波波水纹,后浪赶前浪。回顾古码头,灯笼火把,夜不罢市,人来船往。河岸上小吃摊吆喝叫卖声清晰嘹亮,古船闸绞管铁链声吱吱响,岸边水木匠造船声叮叮当当响。上水船,纤夫满头大汗,哼哈大叫。下水船,蓬帆直扬,下河调自在的口哨声。”

  问及纤夫的生活,老人讲到:“印象中的纤夫们土地很少,基本全靠拉纤作为生活来源,从南方来的货船,也有当地向西去的货船都要雇纤夫拉船,也有个别货主自己带纤夫的。纤夫们很辛苦,再冷的天只要河里不上冻就得拉纤。船怕顶头风,二怕发水(水位涨高)。如果遇到这两种情况纤夫们要多出一倍的力,船主也得多雇纤夫拉船。纤夫都是穿着草鞋,背着纤夫嵌板。上水船,才能用到纤夫。一艘木船,一般五至六人,一前一后拉纤绳,船上三个人:一个人站着撑槁人喊号,另一个人坐在在船尾摇橹,还一个人负责掌舵。南方纤夫喊得号子我听不懂,当地纤夫喊号我还记得几句是这样喊得:

经过一湾又一湾吆,

伙计们加油干吆,

过了这班吃午饭。

经过一湾又一湾哟,

过了夏湾再换班哟。

  “纤夫的工资,有按趟结账,有按月结的。根据货主要求,有拉到微山的,有拉到济宁的,还有拉更远的。回来的时候,有的纤夫会搭船主下水船(顺风船不用纤夫),也有自己步行回来的。”

  老人还记得当时流行在台儿庄的一句顺口溜:要想玩上良船(即客船),要想穿上戏班。他向我讲到:“当地人在台儿庄吃完饭上良船,去苏杭二州游玩是经常的事。也有南方人专门来台儿庄游玩的有钱人,那叫个气派:一连几艘木船,船上有吹拉弹唱的人,女的穿丝绸长裙;船上还有一人在船头用试水杆,专门测试水位。在台儿庄码头靠岸船要先抛锚,再搭上木板,有的人古城住上几天玩够再走,有的干脆不下船派仆人买完生活用品,稍微逗留几小时继续前行。船与船之间只要停留都搭上翘板好串门。”

  他还把当时的名人奇事编成了一个顺口溜:

运河号子鲁南枪,京杭两岸美名扬。

运河支队诞生地,个个杀敌智斗狼。

微山湖往返运武器,谭中江押运无人挡。

章奎元、刘志田通八路,暗地保护地下党。

翟夫金出入古城很随便,杀敌勇敢用双枪。

勇敢抗日为人民,救国精神应弘扬。

  忆古思今,老人感慨万千。面对重新焕发生机的台儿庄古城,他禁不住岁月的变迁,发出这样的感叹:“现如今运河河畔的台儿庄古城变成了美满形象,上下船机器笛声交响,再也听不到运河纤夫的叫声。船民的生活也进入小康水平。我记得以前古城内祖祖辈辈居住着的回汉两大民族,历代团结和谐相敬互爱亲如一家,步行在大街小巷水岸码头上的人们,男女老少各类人们都是礼节周到端正形象。古城居住的人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都是后人学习的榜样。”

  老人的话中带着忧虑,他还深深地陷在对过去宁静岁月的美好追忆里。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如今的台儿庄古城已经成为国家5A景区,成为山东的六大名片之一。这段古老运河承载着数不清的乡愁和一代又一代的台儿庄人的记忆。

 

  作者:王昌卫,枣庄市作家协会会员,台儿庄文化研究会会员。

  本文为“大运河沿线八省市社科联+北京市网信办”联合主办的“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集发布活动办公室来稿。

社科普及活动

学习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
全国代表大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理论研究成果,普及理论知识,人文之光网特开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

扫一扫关注

京社科微信公众号

//51tongji //51tongji 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