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卫华:梦在京杭大运河

来源:“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集发布活动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8-07-02

(编者配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说起中国梦,在我诸多的美梦中,最多的莫过于京杭大运河了。我的祖籍虽在南通,但我成长在淮安、成事在淮安、成家在淮安,并伴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变迁、变化和发展,由少年到青年,由青年到中年,再步入退休的年龄。回首往事,穿越成长、工作的时空隧道,是大运河在我的人生旅途中,写下了许多令人难忘的故事;在诸多的美梦中,回放着我与大运河的一幕幕往事。

  1962年,我们全家随父亲的工作调动,从南通来到了清江市。父母亲都是原淮阴地区的航运局工作,从那时起,我们全家就与大运河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时的航运大楼可说是清江市运河岸边的标志性建筑。童年时代的我常常和小伙伴们在大楼上下和周围的地方玩耍、追逐、嘻闹。当然,最吸引我们的莫过于楼前的运河码头,那里每天都停泊着数十艘拖轮。顺着码头的石阶而下,就可以入水。

  当年的运河是我们童年的天然泳池。我初识水性就是在大闸口下的运河里完成的。不过,那时下河游泳是父母所严令禁止的,让他们知道总免不了一顿皮肉之苦。不过,就这也没有阻挡我对大运河的亲吻和拥抱。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水性的成熟,父母也予以了默认。但总是千叮咛万嘱咐的说水火无情,在运河里游泳一定要注意安全。然而,童年天真好胜,总把他们的话当成耳旁风,游泳时经常追求风险和刺激。

  1974年,高中毕业的我留在了城里。拿着居委会发给的《照顾证》,于1975年年底分配到淮阴地区轮船运输公司(原淮阴地区航运局,后为省运河公司)船舶修理厂,当了一名学徒工。从此,开始了我与外运河的朝夕相处。

  那时的我,上班每天早出晚归,在运河边那高大的厂房里,每天闻着运河的气息,在目睹过往船舶拉着尾声的感觉中,跟着修船的师傅在爬上岸的铁船里裁剪缝补、轮锤电焊。虽然都是力气活,可学徒时的我总不觉得累,而且会累中取乐。那时的运河水清澈,每日在午饭休息后,我总徘徊在河边,把还有一些剩饭的饭盒沉入水中。十多分钟后快速捞起,竟然有三五条四方片(小扁鱼)游曳在饭盒中。那是工作之余所享受运河边的快乐。可这种快乐只持续了半年。

  1976年初,有幸应征入伍。说实话,当时突然让我跟大运河说声“拜拜”,还真有点不舍得。也是,在四年的部队生活中,我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着运河,睡梦中都说着梦话,梦到自己在运河边行走。 1980年初退伍后,终于梦想成真,被安排到江苏省运河公安局。

  二十多年中,我在404公里的苏北运河上,书写着还算美好的人生。

  1996年,根据京杭大运河管理的需要,江苏省运河公安局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那一年,我本有机会离开水上,到其他单位发展,家人、同事、朋友也劝我,可难舍的运河情,让我义无返顾的留了下来,继续做着为运河服务青春梦想。

  眼下,我虽然离开了水警,这个曾经战斗过的工作岗位,但在运河上工作、战斗、生活的点点滴滴,始终像梦幻一样,伴随着我的生活。我曾跟妻子开玩笑地说:“等我哪天走了,骨灰一定要洒在大运河中”。妻子问为啥,我说:“今天我已为做淮安人而感到骄傲,将来也要为做运河的鬼而感到自豪”。

  现如今,里运河已经没有了我童年时代来往船舶的喧嚣与热嘲,也觅不见大闸口轮阜路一号前,港湾里船舶靠港时的拥挤和吵闹。里运河就像劳累了一生的母亲,静静地躺在淮安城的中心,她始终怀抱着清江浦、淮阴、楚州和开发区,诉说着她的历史、过去、现在和将来。而随着中国大运河申遗梦想的成功,这位已经2400多岁的母亲又重新焕发出青春。随着淮安市委、市政府的倾力打造,投资数十亿元的运河风光带、运河吉尼斯等将为大运河这位淮安的母亲重新穿上嫁衣呈现在世人的面前。作为南通人我已经深深扎根在淮安,而作为淮安人我已经深深爱上了运河。

 

  作者:申卫华,江苏淮安。

  (本文为“大运河沿线八省市社科联+北京市网信办”联合主办的“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集发布活动办公室来稿。)

社科普及活动

学习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
全国代表大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理论研究成果,普及理论知识,人文之光网特开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

扫一扫关注

京社科微信公众号

//51tongji //51tongji 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