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华栋:大运河走过扬州,走到了杭州

来源:“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集发布活动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8-05-30

  2014年的6月22日,有一个喜讯,在多哈举办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于是,从杭州的拱宸桥到扬州城外的邗沟遗址,再到北京的银锭桥,大运河畔的各省市儿女都很高兴,奔走相告。

  说起京杭大运河,人人都知道,这是一条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挖掘的河道,它南起杭州,北到北京通州,全长1700多公里,连接了6个省市,还沟通了长江、黄河、淮河、海河、钱塘江等五大水系,纵贯南北。

      据记载,最早开凿这一运河的时段,是在春秋时期,当时就开始了谋划和阶段性施工。《左传》上说,在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在扬州开凿邗沟,从此成为大运河的起始河段。到了隋炀帝时期,他下令大规模全线施工,加快了大运河的营建。他以扬州为中心,在邗沟的基础上,分别向南和向北两个方向进行挖掘和连接。于是,大大小小的河流和水系都被贯通了,这条大运河也成为了中国古代贯穿最繁华经济地带的大动脉。

  此后,大运河进入到繁荣的唐宋时代。唐时,从日本来到中国的求法僧人,都是在杭州或扬州中转;而波斯、大食等来中国贸易的阿拉伯商人,他们或者从陆路丝绸之路一路东行,来到长安,接着南下江南,或者从海上丝绸之路前来,在泉州登岸,经过杭州,然后到达扬州。这些来自日本和古代阿拉伯世界的人,当时在扬州和杭州随处可见。两宋时期,大运河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使扬州城繁华永驻,北宋皇帝下令,将扬州城的营建靠近大运河,这样就使得扬州与长江之间有了更近的距离。而宋室南迁,则定都于杭州。南宋建炎二年,也就是公元1128年,南宋皇帝虽然偏安一隅,却不忘在大运河边的扬州蜀冈下,修建了带着北方记忆的“宋大城”。元朝之所以能打败南宋,大运河的运兵南下与后勤保障粮草先行的方便,客观上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在元代,为了便于兵船航行,忽必烈下令在大运河的一些河段截弯取直,使得元代的大船满载士兵从元大都(今北京)一路南下,直达杭州,也满载丝绸、瓷器、茶叶、宝物,一路北上直达大都,被马车牛车再运往上都(故址在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然而,由于黄河的干扰,加上运河沿线水位落差太大,许多河道一度衰弱,乃至断航。

  历史的车轮行进到明清两朝,大运河经过了疏通,重新焕发了生机,进入到鼎盛时期,经济功能发挥到了极点,沿线形成了“大运河经济带”,无论经济还是文化都空前活跃。扬州城的改造又一次发生了变化:当政者修筑新城,使得城址再次南迁,扬州变成了靠近长江、沟通大运河的大都市。杭州虽于元末明初受战争破坏,城市的发展受到大影响,但在明代,由于其南宋故都的底蕴深厚,加上洪武至宣德近70年时间的恢复,亦被称为当时的“列郡之雄”。

  清代“康乾盛世”时期,南来北往的盐运和漕运船只,不仅活跃了经济,更是给《红楼梦》的诞生营造了一个非常好的物质基础——曹雪芹的祖父、叔叔作为江宁织造和苏州织造,带给幼年曹雪芹的是不可磨灭的记忆。元朝大量文人南迁杭州,为杭州的戏剧注入了强大的活力,杭州文化得以空前繁荣。洪昇生前亲临指导的最后一场《长生殿》的演出,就在曹雪芹爷爷曹寅的府上。

  进入到20世纪之后,因为汽车等陆路交通的兴起和航空业的进步,大运河的经济功能逐渐衰减,如今成为了一条文化记忆之河、观景游览之河、南水北调之河、生命水源之河。建城达两千五百年的扬州,是中国唯一的与古运河同龄的“运河城”,而杭州则是京杭大运河的起讫点。无论从历史还是今天来看,它们和大运河的关系是如此的密切。

  在扬州,运河沿岸有瓜洲古渡,还有禅宗四大丛林之一的高旻寺。高旻寺的香火这些年越发兴盛。据说,鉴真东渡日本,就是从扬州出发的。如今,鉴真东渡的码头——宝塔湾遗址还在。新老运河的分水岭——茱萸湾一带水面分岔,江水滔滔,一派烟波浩渺。如果沿着一条河道向北,可以到达古代驿站高邮,那里的高邮湖出产有名的双黄蛋,还可以到达“中国莲藕之乡”宝应,那里有最好的莲藕和水杉林……

  在杭州,拱宸桥是运河南端的标志,桥西历史街区是不可多得的运河市井文化遗存。往南,有“运河第一香”香积寺,再往南,便是武林门。据说,北宋时的日本僧人成寻看到当年武林门的夜市盛况,颇感惊讶。

  作者:邱华栋,本文由“拱宸”公众号投稿。

  (本文为“大运河沿线八省市社科联+北京市网信办”联合主办的“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集发布活动办公室来稿。)

社科普及活动

学习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
全国代表大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理论研究成果,普及理论知识,人文之光网特开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

扫一扫关注

京社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