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集发布活动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8-04-16
拱宸夜色(钟黎明摄影)
常从拱宸桥上走,便也遇到过一些值得思索的事。其中有两件事,对我触动颇大。一件是某回路遇游客呼朋:一名游客指着桥下的趴蝮,激动地招呼同伴说:"快来看,这下面有鳄鱼、鳄鱼,鳄鱼啊!看!"我停下脚步,像个导游,给他们介绍说,这是传说中的龙王第六子,名字叫趴蝮;另一件是听到有人在介绍拱宸桥时说,此桥是为了迎接皇帝而造。
关于第一件事,反思起来,是传说之神物的工艺美术造型给人的直观联想,本无什么不妥,只是在那一瞬间,我太把自己当回事,觉得自己熟悉此地有责任纠误之。于今思之,我那一刻的行为,实在是一种令人扫兴之举。在此更要向那名招引同伴观赏的游客道歉,因为我的解说或许令其在同伴面前感到尴尬。如果某一天,你们看到了这篇文章,请原谅!鳄鱼肯定不是,虽然那雕塑看起来跟鳄鱼有那么点像。但为什么写作趴蝮而非霸下、赑屃、蚣蝮?拟以后另撰一篇文章介绍,此处且简单说一句。所据为明代李贽《李卓吾先生读〈升庵集〉》卷十七《龙生九子》:"六曰趴蝮,性好水,故立于桥柱。"有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藏明末刊本等。
第二件事本质上的问题,是一个拱宸桥为何叫拱宸桥的问题。想把这个问题作一番探析的念头,也有四年了。先来看一下地方志中关于拱宸桥的记载吧。《杭州市拱墅区地名新志》和《杭州市地名志》的说法均为:"桥名'拱宸',象征对南巡帝王的致敬之意。"那么疑问来了,拱宸桥始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动荡的晚明岁月,崇祯帝自顾不暇,岂有工夫思考南巡之事?那么,第二个疑问又来了,是表达对哪位南巡帝王的敬意?公元1689年、1699年、1703年、1705年、1707年,康熙五次南巡到杭州,但在这段时间中,拱宸桥处于坍塌状态——拱宸桥1651年倒塌,1714年重建,时为康熙五十三年。也就是说,在这63年中,拱宸桥倒塌之事尚且无人问津,谁敢拿这桥向康熙表忠敬?那么,能对应得上的南巡帝王,就只有乾隆。公元1751年、1757年、1762年、1765年、1780年、1784年,乾隆六次南巡至杭州,这段时间内,重建后的拱宸桥没有发生过倒塌或重修的事件。显然,这种"对南巡帝王致敬之意"的表述,是后人据清朝皇帝南巡之事,后加于拱宸桥的说辞。可以说,地方志只立足于清帝南巡的范畴对拱宸桥之名来源所作的释义,看似"抬高"了拱宸桥的"身价",实际上忽略了作为词语的"拱宸"有着更为悠久和深厚的内涵,是一种片面的表述,恰恰削弱了拱宸桥之名丰富多彩、悠久深厚的内涵。
在深入了解拱宸桥以前,我以为历史上就只有这一座桥叫拱宸桥,或许这样的认识,在当今许多人的脑海里依然是这样,可事实并非如此。历史上,山东兖州、江苏徐州、广东东莞、四川成都、上海青浦,以及江西的大余、九江、鄱阳等地,都有过名为"拱宸"的桥梁。除了成都拱宸桥"在县治东九里",其他地区的拱宸桥,所在方位都有一个共性——城北。当然,最有名的非杭州拱宸桥莫属。
历史上,"拱宸"二字用作建筑物之名的,除了桥梁,还被用到城门、城楼上。北京、上海、庐州、襄阳、开封、扬州、桂林、海宁、礼泉等地均有过拱宸门,四川境内、山东德州、北京圆明园和杭州北新关,均有过拱宸楼,而写作"拱辰楼"的,则不胜枚举。这些建筑的方位共性也是都在"北位"。
为何这些拱宸桥几乎都位于城市之北?这得从"宸"字说起。明代方日升《古今韵会举要小补》(明万历刻本)卷四所载:"宸⋯⋯《广韵》:天子之居。《增韵》:帝居北辰之宫,故从宀从辰。"杨宗义《难字大字典·字頭·宀部》:"宸:①屋檐。②帝王的居处。③代称王位、帝王。④天地相连之处。⑤姓。"简而言之,宸,源自辰,因古人认为皇帝所对应的是北极星——天上星辰之帝,是为最尊贵之星。所以,皇帝居住的地方,就在"辰"字上方加了表示房屋的"宀"表示帝居。所以,宸在某种意义上所对应的方位,便是"北"。如《国语辞典·词头》(民国三十七年重印本):"拱辰,犹拱北。"又"拱北,众星围绕北辰,喻四方归化"。又如:"《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句话里的"共",就是"拱"。所以,中国有句老话:"天上众星皆拱北,人间无水不朝东。"再如《粤西文载·拱北轩记》:"先圣言: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故取以名焉。因窃自念,君者,北辰也,拱者也;群臣者,众星也,拱之者也。"所以,拱宸又被写作"拱辰",拱宸桥亦曾被写成"拱辰桥"。拱北,在古代也常被表述为"北拱",如"殚北拱之心,晚节益勉"、"北拱畿辅"等。
除了用作建筑之名,"拱宸"二字在历史上的常见用法,还有两种:禁卫军番号和人名。《新唐书》、《旧五代史》等书中,均有拱宸军的记载。拱宸军,是禁卫军的番号,例如《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一》载:"梁有龙骧、神威、拱宸等军,皆武勇之士也,每一人铠仗,费数十万,装以组绣,饰以金银,人望而畏之。"再如《五代会要》:"唐有威和、拱宸内直军,晋天福六年(941)改为兴顺左右军。"至于人名,则有北宋的王拱辰、明万历皇帝的妹婿侯拱宸、明宪宗时期曾任南京兵部右侍郎的胡拱宸、康熙朝曾任奉天府尹的梁拱宸等。
从"宸"字的寓意内涵上我们了解到,"宸"是一个与天子关联的词,是皇权的象征符号之一。"拱"字的其中两种意义,一是拱卫、环绕;二是"一种外形为弧形的建筑结构",如拱桥。因此,从辞典和古文中"拱宸"的通义中理解拱宸桥,可以得出两层意思:第一,此桥乃位于城市北方位的一座拱形的桥梁;第二,拱宸的用法,是忠诚于皇帝或者说皇权的一种修辞,这种修辞表现为两个方面,即天下归心的美好愿景和展现效忠之心的行为载体。因此,即便我们认可地方志中对拱宸桥之名的释义,并认可"附会有理",也不足以使今人完全理解拱宸桥的多元内涵。换言之,拱宸桥之名,有帝气,但并不囿于向南巡帝王致敬这一项。
以禁卫军叫"拱宸"为例,其内涵是保卫皇权;以人名叫"拱宸"为例,则类似当代中国人名中常见的"爱国"——但有一个人名例外,他的名字之所以叫拱宸,是因为他父亲出于感恩的一种行为。这个人叫沈拱宸。这则故事见于钟毓龙《说杭州》:"道光中,杭城中有沈姓者,赴半山拈香,归途过桥,桥石倾坠,幸免覆压,乃独缮之,而适生一子,遂即以拱宸为名。后官至两淮运使。"历史上,还真有这么个人。《江都县续志》(光绪九年刻本)载:"立贞堂,⋯⋯立堂之初,房屋由吴世璜捐建,盐运使沈拱宸批准每月由运库发银五十两。"立贞堂始创于道光二十年(1840)。另《重修天津府志》(光绪刻本)卷十二关于长芦盐政历任主官的记载中有:"沈拱宸,浙江钱塘进士,(道光)二十六年任。"但是,从时间上来看,钟毓龙所说的和《江都县续志》、《重修天津府志》所载的沈拱宸是否同为一人,仍值得怀疑。
关于拱宸桥为何叫拱宸桥,还有段插曲。2006年10月份,《都市快报》连续刊文报道有关网友反映拱宸桥可能是由一个叫沈拱宸的人出资兴建,因而故名之事。某网络论坛上,亦出现过类似言论。这种说法,后来当然是被证为坊间的想当然之说。关于拱宸桥的建造者,《古今图书集成·杭州桥梁考》载:"明末商人夏木江,施银三千倡募建,寻圮,今惟桥址石尚存。"该书编于清康熙时期。另有一说,拱宸桥为明末举人祝华封倡议募资营建,出自《杭州府志》与《钱塘县志》。祝华封,万历四十三年(1615)中举。究竟是夏木江还是祝华封倡建,还是两人携手的历史贡献?应该说都有可能,但肯定没沈拱宸什么事。包括关于历次修建拱宸桥者的相关记载中,亦不见沈拱宸之事迹。
最初建造拱宸桥的原因,应是出于运河两岸百姓往来通行之需。明初北新关设立之后,大关桥以北的流域成为舟船待通关的暂泊之所,这些船有时候甚至排到北面的谢村。若是汛期水涨,不能通关,则停留的时间就更长。船上人的生活物资,皆仰赖岸上源源不断的供给。于是,岸上的住户逐渐多了起来,运河东西陆地之间便需要新造桥梁以利商贸和民生。拱宸桥的建成,对于杭州城的一个意义是,意味着古杭州城的经济贸易中心已经向北又推进了一大步。倘若以桥为节点去理解杭州城北经济的发展,简单而言,是从德胜桥到江涨桥再到北新桥,继而到拱宸桥的过程。所以,拱宸桥也是了解历史上杭州城市北面不断发展与壮大的一个窗口。而拱宸桥的重建,则有另一种说法,即从省会杭州的地理风水所作的考量。
历史上拱宸桥的修建,规模较大的有三次,第一次是康熙五十三年(1714)段志熙重建拱宸桥,第二次是雍正四年(1726)李卫重修拱宸桥,第三次是光绪十年(1884)农历五月,丁丙重修拱宸桥竣工。前两次的修建,在相关记载中,均谈及拱宸桥的地理和省会风水的关系。李卫《重建拱宸桥碑记》:"拱宸桥者,肇自前明,建于关外,横跨大河,地形水势,关系会城,术家咸谓:杭乃离龙入首,而坎水直泻,不能成既济之功,藉兹关锁以制祝融。"光绪《杭州府志》(民国铅印本):"杭城民庐稠密,向多火灾,形家言北关拱宸桥圮,水不制火,志熙即捐俸倡修。"因此,新的疑问也来了:杭城多火灾,干拱宸桥倾圮何事?
《京都杂录》载:"东京(今开封)大内,北一门曰拱宸,梁曰厚载,后改玄武,大中祥符五年十一月又改玄武为拱宸。"这句话意思是说,东京大内北门,在后梁叫厚载门,后来改为玄武门,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改称拱宸门。玄武是北方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的总称。玄武和拱宸之名,能够对换使用,源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它们之间有一个共性——都指代北位。北位,又称坎,代表水,包括壬水(阳水)和癸水(阴水),因此有"坎水"之说,所谓"坎水直泻,不能成既济之功,藉兹关锁以制祝融"。"既济",《易经》第63卦。就是说,段志熙修建拱宸桥之前,就有术家建议应该尽早重建拱宸桥,从风水上把水锁住,就像上了门锁一样,这样做就可以留住水,以达到水火平衡、阴阳和谐、上下相通的"既济"效果。
以上所讲,便是我对拱宸桥之名来源的一点浅见和心得。归纳起来,且称为拱宸桥的五大语义内涵。第一,从字面理解,拱宸桥是位于城市北方位的一座拱桥;第二,从其本身的修建历史溯源,拱宸桥是对省会杭州之地理风水有着重要而特殊意义的桥梁;第三,从传统文化角度理解,"拱宸"之名是中华传统星象、阴阳五行学说的惯例用法;第四,从古文和辞典中的通义来看待,"拱宸"之名是中华传统忠君爱国思想体系的现象性表达;第五,从传统文化的衍义上解释,拱宸桥可以阐述为"象征对帝王的相迎和敬意"。当然,时至今日,我们还应该记住拱宸桥是杭城现存最大三孔石拱桥,是京杭运河南端的独特标志与文化符号,是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首批58个遗产点之一,并且是其中的运河水工遗存这一类别里的34个遗产点之一。
作者:任轩,诗人,运河文化研究者,浙江省作协会员。现为中国大运河类文学生活读本《拱宸》执行主编,拱宸书院负责人。
本文为“大运河沿线八省市社科联+北京市网信办”联合主办的“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集发布活动(浙江段)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