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集发布活动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8-10-17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果说长城是中华民族挺立的脊梁,大运河就是流动的血脉,是一条承载着密集文化基因的大动脉。它凝结了中华先人适应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中国智慧,同时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说它是古代的“高速公路”也有道理,集天下之财,悉经水路而进。古时,运河具有运量大、时间快的特点,运输效率比陆路高很多,所以贯穿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海地区的工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的兴起均起到了推动作用。千年之后,京杭运河依旧发挥着促进沿线城市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
我来到了仰慕己久的西兴运河段,它开凿于西晋永康年间。这条以西兴为起点,连接钱塘江的浙东水上运输大动脉,又叫浙东运河,而西兴经衙前到绍兴的一段,老百姓又叫它官河。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成了兵家相争的战略要地,越王勾践的战船就从这里驶出,与吴王夫差大战于海上,范蠡在此筑城拒吴,所以西兴又称固陵,六朝时期称为西陵,五代吴越改今名。
西陵地处钱塘江渡口,隔岸与杭州相对,又是浙东运河的起点,因为是边防要地,故设“捍江营”,有500余人守卫。宋室南渡以后,西兴、长河与京城临安杭州隔江相望,大批北方人囗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推动了农业和工业的发展。西兴街上,制造作坊林立,打铁、蔑刀、油漆、柩桶、裁缝、豆腐店、香烛业等行业生意兴隆,各种车担浮铺穿梭于弄巷之中,喧闹不绝,街市繁荣而民殷物丰。
自从有了运河,西兴老街便扼干道要冲,占据交通之利。2500年前,车马驰奔,舟楫川流,成了萧山最古老的集市;朝廷官吏,商贾文士往来不绝,东西物资在此呑吐,街市兴旺。
到了唐代,西兴成为浙东唐诗之路的入口,文人墨客,吊古赏今,观潮吟诗,多汇于此,唐代大诗人李白、白居易、孟浩然、贺知章都在这里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名篇,为后人留下了瑰宝。
《民国萧山志稿》称:“西兴据钱塘要冲,两浙往来一都会。”到了明代,西兴一度成为茶叶、烟叶、土布、海盐等商品的集散地,朝廷在此设盐课司。特别要提到的是,明清两朝国家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盐的收入,以西兴为起点的浙东运河北,广袤的沙地都是斥卤之地,可以煎盐晒盐,但盐不能私售,属于官府。西兴设盐场的范围很大,促进了西兴的繁荣。难怪萧山县令王世显这样写道:“西兴,浙东首地,宁绍台之襟喉,东南一带都会也,士民络绎、舟车辐辏无虚日。”(《西兴茶亭碑记》)
到了清朝康熙乾隆二帝时,他们更是频频南巡,这南巡一方面是关心钱塘江坍江,修筑海塘,在海宁盐官修筑海神庙。关心盐税是大事,皇帝还关心祭禹的大事,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到绍兴祭禹,归途驻骅西兴;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绍兴祭禹,途经西兴,诗吟西兴,客观上也促进了西兴的繁荣和发展。
清末民初,随着近代资本的发展,西兴老街成为浙东地区著名的活水码头,时人谓之万商云集,市容繁华。
我仰慕千年古镇西兴,一条古色古香的老街自板桥至铁岭关,店铺以二层楼屋为主,前屋为河,踏步接桥。建于明清时期的屋子桥、仓桥、资福桥等古桥等横跨运河,小桥流水人家,粉墙黛瓦街巷,典型的江南古镇特色。
如今我站在官河边,马路二边各有两座官河桥,都是新建的,西边一座连接钱塘江,不远处有西兴驿站、西兴闸,还有越国美女梳妆打扮的妆亭遗迹,出西兴闸外就是滔滔的钱塘江,后来铁岭关外江滩越涨越远,所以我们才觉得西兴离钱塘江很远。
马路东边的官河连接萧绍运河,如今的运河有些逼仄,史书上的大和眼前的小对比鲜明,怎么能称为浙东水上运输的大动脉呢?幸亏有当地一位姓徐的装裱师告诉我:他今年七十四岁,小时候的运河要宽得多,至少能容两只船并行,因为改造老街,石板往河面上铺出了,这运河才显得窄了。我看着眼前的官河,独缺一道独特的风景:那就是拉纤摇橹的船只在我眼前漂过。
清朝同治光绪年间,长河有位诗人来又山也以“西兴夜航船”为题写过一首民歌体的诗:
上船下船西陵渡,
前纤后纤官道路。
子夜人家寂静时,
大叫一声靠塘去。
这是写西兴水上交通的繁忙,很是生动。你看西兴塘外的钱塘江渡口,上船下船人流如织;运河的古纤道上,纤夫前后相接。白天忙了个够,到晚上夜深人静之时,夜航船到了。船头上点篙的人大声吆喝,叫船尾掌舵把橹的人靠塘去。这一声吆喝既是因深夜天黑为使船头船尾靠岸动作协调而招呼,也是为经过百里水路辛劳终于达到目的地时的喜悦而欢呼。
各路船只昼夜不停,因而夜间需要大量的照明用具。在漆黑一团的深夜,有灯笼指引,船才会前进;拉纤的人靠灯笼照明,才能在堪坷不平的道上前进。那不是电灯世界,发明灯笼真是一个伟人,而西兴的灯笼制作同西兴繁忙的水上运输紧紧联系在一起。西兴周边几乎家家有竹园,盛产适用编制灯笼壳的原材料——淡竹,勤劳智慧的西兴人发明了竹编灯笼,可避风防雨。
南宋建都对岸的杭州后,一江之隔的西兴商贸更为繁荣,客商们对灯笼的需求越来越大,出现了经营灯笼买卖的商户。西兴街上的灯笼店,如雨后春笋般兴起,除了过塘行转运站外当属灯笼店最多。
民国时期,传说西兴有七十二爿半过塘行,从业人员包括挑夫、纤夫、轿夫在内近千人,成为西兴的支柱产业。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兴正处在上海、宁波两个开放城市的中间地带,客货运输空前繁荣。西兴每天有这么多的过往行人,还有来自附近农村的脚夫轿夫,要吃饭,要过夜。因此西兴除了过塘行,还有数不清的饭店、茶店、酒店和旅店。
“江上秋风晚来急,为传鼓声到西兴。”官河还在,古桥还在。
作者:浙江省作协会员 姚坚定。
本文为“大运河沿线八省市社科联+北京市网信办”联合主办的“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集发布活动办公室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