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洪:话说运河之隋朝

来源:“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集发布活动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8-05-25

  北周大定元年(581年)杨坚称帝,定国号“隋”,定都大兴城。隋朝虽仅历二帝,延续不过30多年,却创造了中国历史的新辉煌,军事上统一中国、行政上实行三省六部制、人才选拔上创立科举制、交通上开凿大运河,这些都是影响后世深远甚至泽及当今的重大功业。以至于今天一说到大运河,许多人立即想到隋开凿大运河。

隋朝疆域图

  我们已经知道,其实大运河的开凿并非由隋开始,也不是结束于隋,那么为什么大家如此一致地想到“隋开凿大运河”呢?我以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疏通河道,通航里程大大增加。

  经过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战争,我国东部原有的水运通道,大多年久失修,泥沙淤塞,甚至有的河段已经湮没。隋代建立不久,便开始对原有河道进行疏浚。如开皇七年(587年)夏隋文帝命开凿山阳渎,即之前的邗沟古道,疏通了邗沟入淮的河道,将河口由末口移到山阳(今淮安区);18年后隋炀帝征发十多万民工,重修山阳渎,将邗沟的入江口改到扬子(今仪征东南)。通过改造,150多公里的山阳渎又可以全程通航了。

  大业六年(610年),从涿郡(今北京)到余杭(今浙江杭州)长达2500多公里的运河可以畅通无阻了。

  二、拓宽河道,运输能力大大提高。

  受水源供给、工程难度、技术水平、国家财力、时间要求等各种因素影响,古代的运河工程大都比较窄浅,既容易受到旱涝灾害影响,又容易导致泥沙沉积河道淤塞。隋代统一后,国力大盛,技术发展,运输需求提高,具有对原有河道拓宽加深的能力和良好基础。于是,隋代不遗余力拓宽加深河道,提高运输能力。如前文说到的山阳渎,宽达40步(约合58米),可以通行隋炀帝的龙舟。隋炀帝所乘龙舟有四层,高45尺(约13.3米),长200尺(约59米),上层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中间有120个房间。

隋炀帝所乘的龙舟

  三、整理河道,运河体系更加完整。

  结束分裂统一中国后,隋代统治者在汲取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力图建立长期稳定世代相传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的大一统帝国。开凿运河,构建全国统一的水路运输网,既可以巩固国防,又可以繁荣经济,进而稳固国家的统治基础。隋代在疏通拓宽大运河的时候,注意对运河进行统一规划,分段实施,有序施工。全河一共分为四段:黄河以北的永济渠、黄淮之间的通济渠、江淮之间的山阳渎和长江以南的江南运河。隋炀帝开的诸河段中,通济渠最早,开于大业元年(605年)春,自洛阳至盱眙,约1000公里;同年修山阳渎,自山阳(今淮安区)至扬子(今扬州南),全长约150公里;三年后修永济渠,自沁水至涿郡(今北京),全长约1000公里;再两年修江南运河,自京口(今镇江)至余杭(今杭州),全长约400公里。

隋朝运河分布图

  四、美化河道,运河景观更加美丽。

  据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时,翰林学士虞世基提议在河堤两岸大量插柳,既可护堤,又可遮荫。隋炀帝不但采纳了他的意见,还亲手植了一株,并赐其姓杨。 这当然只是传说,但隋代大运河两岸遍植杨柳却是不争的事实,而且大规模在河堤植柳也是始于隋代。隋炀帝开汴渠时,在河堤两岸种植柳树。老百姓在河堤上种植柳树,每有一棵赏一缣(双丝的细绢),所以老百姓竞相种植。白居易有“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夹流水。西至黄河东至淮,绿荫一千三百里”诗句,说的就是这个事。

垂柳依依的京杭运河杭州段

  五、丰富功能,漕运地位更加重要。

  隋代修建运河初始目的还是军事征服,如隋文帝凿山阳渎,是为了伐陈,因为时间赶不上,部分军队不得不在今连云港一带渡海南下。隋炀帝把运河修到涿郡,主要是为了用兵高丽(今朝鲜半岛)。但后来,运河却被赋予了更多的功能,既是我国南北交通大动脉,又是经济发展中轴线,还是文化交流主通道,也是大好江山游览线。尤其是在漕运方面,自隋以后,直到晚清通铁路、兴海运,除了元朝短暂一段时间外,大运河一直是我国漕运的主干道,通于南北,关乎国运。

  隋代创造了中国历史的新辉煌,军事上统一中国、行政上实行三省六部制、人才选拔上创立科举制、交通上开凿大运河,这些都是影响后世深远甚至泽及当今的重大功业。就运河而言,隋代的“重大功业”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一、保障漕运畅通。

  中原和关中一带,是我国古老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但我国古代一直存在着政治中心居北而经济中心南移的趋势。隋代之间经历了大约三百年的大分裂,南北长期对峙,北方大量居民南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开发。隋代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分离趋势更明显,北方政治中心更需要南方经济实力支撑,而连接这两个中心的“桥”只能是水运。

隋代大运河

  隋文帝、隋炀帝的努力,江、淮、河、海四大水系联通了,漕运的规模越来越大,漕运的负担越来越重。自隋以后,漕运成了关系国家大计的重要事情。运河是否畅通,成了南方粮食、财富能否顺利运往京都、保证王朝兴盛的关键。

  二、促进经济发展。

  隋代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了河北、黄淮、江淮和江南地区,而通过江、淮、河、浙等天然水道和更多的地方性运河和陆路通道,大运河可以联系到四川盆地、江南丘陵、浙闽丘陵、两广丘陵等更广远的地区,成为这些地区进出洛阳、长安的要道,极大地促进了运河沿线城市和乡村的经济发展和市场繁荣。隋唐及其以后两宋乃至明清,不断有新的城市因运河而兴起。如隋唐之扬州、北宋之汴梁(今开封)、南宋之临安(今杭州)、明清之淮安等,虽然兴盛的原因不尽相同,但莫不濒运河之滨,莫不是运河之杰作。

唐代扬州城图

  三、加强文化交流。

  在沟通物质交换的同时,运河大大削去了地域文化的不平衡,以黄河文明为中心,同化融合了多民族文化差别。由此,把东南文化、岭南文化、江南文化、齐鲁文化、中土文化、江淮文化、黄河文化、燕北文化、西部文化等等几乎全部,错综融会在中国传统思想悠久的时空里。同时,也形成了独特的大运河文化。

苏禄国东王墓

  运河开通,也促进了运河区域文化繁荣,中国邻近国家和地区以及西亚、欧洲、东非各国遣使团、商队来中国,往往沿运河达京师各地,增进经济文化交流。国外文化传播到中国,也丰富了运河区域文化的内容。

  四、巩固国家统一。

  国家统一,一靠硬实力,如政治经济军事,二靠软实力,如制度吸引力、文化认同力、民族凝聚力等。如前所说,南北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经济发展,强化了中央集权,提升了军事实力,一句话,提高了国家的硬实力。另一方面,运河的开通,也提高了国家硬实力的执行力,降低了维护国家统一的成本,减少了割据分裂的机会。比如隋灭陈、宋平南唐,运河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南北大运河促进了我国南北之间的人员来去交往、文化交流扩散、思想碰撞融合,从而在软实力方面进一步巩固了国家统一。

隋灭陈之战

  五、提高淮安地位。

  淮安与运河结缘始于邗沟,当时邗沟末口在淮安,经过淮安可以顺邗沟南下而达吴越,也可以溯淮水西进而到鄂皖,或沿泗水北上而至齐鲁。隋代大运河的开通,一方面提升了已经改名为山阳渎的古邗沟的运输能力,更重要的是成为通济渠和山阳渎交汇之处。南方的船只出山阳渎后溯淮水到盱眙又可进入汴渠而通达洛阳,这样淮安与京畿地区的联系进一步加强,淮安的交通地位进一步提升,军事、经济价值必然随之增加。隋代以后,虽然运河迭有变迁,但淮安的枢纽地位基本没有受到削弱,反而进一步加强,以至明清时代成为“运河之都”。

  隋代大运河的开通,迁客南去,鸿儒北归,淮安几乎是必经之地,留下了不知多少佳闻诗话。比如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古渡头,吴山点点愁”生动地描写了以淮安为中心的运河水系,而“壮丽东南第一州,山围雉堞月当楼”更是对淮安的高度评价。北宋大诗人苏轼曾留下“好在长淮水,十年三往来”和“此生定向江湖老,默数淮中十往来”的诗句,其实他何止往来三次、十次,他是如此留恋淮安,“人间有味是清欢”。

  文人墨客如此,帝王将相也大致如此。宋太祖曾经千里送京娘来到淮安,也曾在淮安作战,留下了“胭脂湖”、“龙窝巷”等地名;明武宗南下亲征,曾泛舟清江浦,留下“朝鱼”的传说;清康乾祖孙二人,分别六次南巡,共二十四次经过淮安。

淮安区龙窝巷宋太祖赵匡胤下榻之处

    我们分别介绍了隋代大运河卓越的贡献、巨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看它的修建过程。

  隋朝修建大运河,始于开国皇帝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年)为了南下灭陈,隋文帝仓促疏浚邗沟,开了隋代大运河的第一锹。其实,在这之前他还命宇文恺开凿了渭渠,“引渭水,自大兴城东至潼关三百余里”。因为这条渠经过了华州(今陕西华县)的广通仓,所以又叫广通渠。后来,为了避炀帝的讳,改名永通渠。因为这条渠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所以当时也称富民渠。

  有计划大规模快速度地开凿大运河,是炀帝以后的事。公元605年炀帝登基,改元大业。年号是大业,做起来也是大业。他一登基,便调动数以百万的民众大规模开凿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达余杭(今浙江杭州)的南北大运河。这条自吴王夫差开始已经修修补补1000多年、长达2000公里以上的南北大运河,在炀帝的手中只用了6年时间便完工。下面我们就从北到南分别说一说。

  一、永济渠

  永济渠北起涿郡,南到黄河,是隋代南北大运河最北的一段,位于黄河以北,联通黄河和海河。这条河凿于大业四年(608年)正月,当时北方元旦刚过,冰雪未融,朔风凛冽,春寒料峭,根本不是开凿运河的适宜季节。但炀帝等不及了,因为他要发兵高丽(今朝鲜半岛)。为了加快工程进度,他征调了河北各地数百万民工,甚至男丁已经不够用,妇女也被征调。

永济渠河南滑县段

  另外,作为后修的运河,永济渠要与已经修好的通济渠“对齐”,也就是黄河两岸两河的河口相对应,这是当时修河的一个难点,好在通过控制沁水,这个工作做得还很满意。

  二、通济渠

  通济渠是炀帝开凿最早的运河,即位当年(大业元年即公元605年)的三月,“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通济渠西段自东都洛阳开始,在巩县洛口入黄河,主要是为了解决洛阳到黄河的水运。其东段自板渚(今河南荥阳)进汴渠,一路向东南,直到进入泗水到盱眙注入淮水。对,没看错,就是我们的盱眙,是通济渠的“尾巴”。

通济渠河南郑州段

通济渠故道安徽泗县段

  三、山阳渎

  山阳渎因山阳(今淮安区)而得名,因为邗沟入淮水的末口,移到了山阳,所以取名山阳渎。与通济渠一样,这条河也是大业元年动工的;不一样的是这条河只动用了十几万人,而且在这之前,隋文帝已经干了几个月。山阳渎也是隋代南北大运河中最短的一段,只有约150公里。

河下古镇

  四、江南运河

  江南运河是整个运河四段中动工最晚的,通济渠、山阳渎完工5年后即大业六年(610年)才“敕穿江南河”。江南运河自京口(今镇江)绕过太湖直达余杭(今杭州),全长约400公里。

江南运河苏州段

  整个运河的修建,一共不过6年时间,主要依靠的是“人海战术”,动辄数百万的征用民工。滥用民力,视如草芥,蠹国害民,积怨日久。以至民不堪其苦,揭竿而起,推翻了隋炀帝,结束了隋王朝。自那时起,人们即对隋炀帝开凿运河持彻底否定态度。如李商隐《隋宫》:“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写隋炀帝为了寻欢作乐,无休止地出外巡游,奢侈昏庸,开凿运河,建造行宫,劳民伤财,终于为自己制造了亡国的条件,成了和陈后主一样的亡国之君。

李商隐 像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越来越感受到运河开通的巨大便利,对运河开凿有了一分为二的评价。如晚唐时的皮日休在其《汴河铭》一文中就说道:“在隋之民,不胜其害也,在唐之民,不胜其利也。”他在《汴河怀古》(其二)中赞扬了开河之功:“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不管怎么说,隋朝毕竟历经的时间比较短,没怎么享受到运河的巨大“福利”,而其后的唐朝则获得了“坐享其成”的好机会。

       作者:陈建洪,本文由“ 清江浦人家”公众号投稿。

  (本文为“大运河沿线八省市社科联+北京市网信办”联合主办的“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集发布活动办公室来稿。)

社科普及活动

学习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
全国代表大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理论研究成果,普及理论知识,人文之光网特开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

扫一扫关注

京社科微信公众号

//51tongji //51tongji 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