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津俐:通州·运河魂

来源:“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集发布活动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8-07-06

(编者配图,拍摄者:杜智广)

(一)

云光水色潞河秋,满径槐花感旧游。

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支塔影认通州。

——王维珍

 

这里是我的故乡——通州

我的运河之行,就从这里扬帆、远航

走过滨水景观的长廊

看十七城市的亲水平台,到千年步道上的浮雕

我感受着这条历史河流的文化积淀与昔日风貌

行走在垂柳依依的滨河步道上

眺望

恬静的码头、波光点点的水面

岛影、塔影、楼影、林影

倒映着的古老的验粮楼

那水墨画般的淡雅与温婉

如置身江南水乡

夏风,夹杂着青草的香味

向我们展开甜美而静谧的怀抱

我听到了记忆之河中

那些旧事连绵波涌的涛声

纤夫漕役的运河号子

鳞次栉比的仓廪

枕水安居的百姓生活

捕鱼、纺织、农耕、社戏、运输

和睦相处的市井百态

那段历史依然亮着、歌着、泪着

期冀着,孤傲着,成败着,荣辱着,也无悔着

运河文化

流淌在舳舻蔽水的历史长河中

堆积在两岸鳞次栉比的天仓国廪内

飘逸在勾栏酒肆、弦歌相闻的不夜城头

融化在水墨丹青,诗文曲赋里

镌刻在星罗棋布的文物古迹上

涛声拍岸,击掌鼓乐,大浪淘沙,滚滚滔滔

潮起潮落,我所有的梦,都歇在运河的肩头

让我的一生一世,与你契合

并将你奔马的姿势、俯冲的姿势、飘带的姿势,

以及

  澎湃的血液、涌动的粗狂、震颤的光焰

  传承,久远……

(二)

城倚红云下,门临绿水滨

——天子脚下说通州

 

燃灯佛舍利塔,作为标志性建筑

伫立在运河之端

  向世人昭示着曾经的辉煌与繁荣

吸引着你去了解流韵的通州

置身于她的身边,品味她的酸甜苦辣……

在繁体竖排的线装书里

我触摸到这流动的祥泽的名字

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她的古色她的辉煌构成了她的音节

汉高祖刘邦在此建县

铸就了她的底蕴,她不是象形文字

官船客舫,骈集于此,弦唱相闻,水波环绕

每触摸一次,眼前便会升腾当年的繁华,

潞水、烟光、紫云、王孙、驰马、红楼、玉筝

勾勒了好一幅似锦的画卷

她不是小曲音符

城内商号林立:天圣斋、天成楼、曹雪芹家当铺

每吟诵一次,

那河深墙高柳绿桃红,码头繁忙,水波荡漾

都会从心头滚过滔滔波音

这里是漕运、仓储重地

这里是万国朝拜,四方贡赋,商贾行旅

水陆进京的必经之地

这里享有“一京、二卫、三通州”的美称

居通州可尺幅千里

蕴含了全国历朝的运河文化

通州—— 一座船形的城市

在古运河上书写浩浩漕运史的辉煌佳话

通州—— 一头铁铸的犍牛

分水石犁耕碧水,斧刃石仰望蓝天

这是一个生长传说和神话的城市

明砖汗瓦,渔舟轻荡,燕雀环飞,金鲤跳跃

这里是江淮之尾、黄海之端

五山逶迤而灵秀,江流日夜以奔腾

沟港交叉,舟车辐辏;绿畴弥望,棉稻连阡

人口稠密,群星灿烂

这里走出著名作家刘绍棠、刘白羽

一个兼具婉约和豪放的城市

这里孕育艺术奇葩

第一代面塑大师汤子博,自幼工诗文,善绘画

对宣传民族文化,增进国际友好往来做出了杰出贡献

 

绿水无弦,勾勒着通州美好的将来

运河无声,书写着通州悠久的史话

拂去悠悠的尘埃,通州已然洗净了铅华

愈发的宠辱不惊,从容淡定

来来往往的运河儿女,正用崭新的精神风貌来诉说

我承接这运河之水,慨然成远古箫韵

临水而歌的纯情凄美,滴落世间多少回望的热泪

无言流淌的运河水,不时泛起意味深长的笑容

有什么能伫立于水中,而不被水伤

有什么能穿越柔软坚硬的波纹长久地驻留呢

望穿秋水,只不过是一个女子忧伤浪漫的比喻

我眼里的柔波又怎能等同于浩浩的运河川流呢

生命清澈的河流流淌着

这是一种要用一生来咀嚼的眷念

此刻站立在这运河的源头

让诗句浩荡的回音,穿越历险的瑰丽

我要以诗歌为翅膀,以山水为本性

以云的高度,顺着梦的方向

飞翔……

 

  作者:郝津俐,北京市通州区。

  (本文为“大运河沿线八省市社科联+北京市网信办”联合主办的“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集发布活动办公室来稿。)

社科普及活动

学习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
全国代表大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理论研究成果,普及理论知识,人文之光网特开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

扫一扫关注

京社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