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版钟表“复活”记:故宫修复师如何挑战不可能?

来源:《北京纪事》  发布时间:2025-07-10

       故宫,修复“滴答”之路

      故宫博物院文保修复部专责对院内所收藏的各项可移动文物的修复工作。其中,以古代钟表为代表的机械类文物修复,则交由故宫博物院文保修复部机械文物修复组完成,笔者有幸自2017年起,服务工作于此。

      明清两代以来,东西方文化交流愈趋频繁。西方传教士们想到了利用各种稀奇古怪的玩意儿进献给中国皇帝的方法,以期获得嘉许和赞赏,并获得一些传教的权利。在这些贡品之中,西洋自鸣钟可称翘楚。耶稣会士利玛窦(MatteoRicci),为万历皇帝带来了两座自鸣钟。这两台开宗明义般存在的自鸣钟,不仅将现代科技和工业文明的雏形带到了古老的中国,更使得这之后的明清皇帝们陷入了一种对机械玩具的痴迷之中。到了清代,钟表制造业在中国落地生根,不仅江南、广东沿海产生了国人或西人开办的制钟工厂,就连皇宫大内之中,都在内务府造办处内专设了自鸣钟处和做钟处,将西方钟表修造技艺引入了朝廷的心脏,并延传至今,成为一项重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如今,故宫博物院文保修复部机械文物修复组就是这项国家级非遗古代钟表修复技艺的唯一传承单位,其历史可追溯到清代造办处的自鸣钟处与做钟处。从院内档案记录查出,本项国家非遗的第一代传人徐文磷老先生自清光绪三十二年进入做钟处工作,服务逾十年,迭经清末、民国时期,直至50年代建国以后,徐文磷老先生一直在清代造办处做钟处、古物陈列所及故宫博物院工作。徐文磷老先生又培养了我的师爷马玉良先生等四位徒弟,马玉良先生作为第二代传人培养如今本项非遗的第三代传人我的师父王津先生。王津先生又培养第四代传人亓昊楠、杨晓晨等人,我大师兄亓昊楠培养第五代传人葛聪、向琬等人。所以,可以不无自豪地宣布,国家非遗古代钟表修复技艺,是自清代做钟处开始延传至今,从未有断档的一项古代宫廷文物修复技艺。

      笔者的专业背景是机械工程,从本科、硕士直到博士,对机械制造专业较为专注。2017年笔者自芬兰拉彭兰塔工业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博士毕业后进入到故宫博物院工作。当时正在热播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引起了笔者很大的兴趣。从小就对文物古迹兴趣浓厚,见到纪录片中修复时光的师傅们,那种闲庭信步、技艺精湛的日常生活,不禁羡慕不已。于是报名故宫,最终成为钟表修复组的一员。

       心路,钟表修复技艺

      这项技艺之所以难以继承,是因为钟表等机械类文物的基本修复步骤与其他各类文物的修复步骤有较大的区别。除却古钟表等机械类文物的外观修复要涉及其材料本身的木质、铜制、石质、瓷质、丝绸、牙角、漆器、纸张、镶嵌等不同质地的修复方法以外,文物修复师还需要对古钟表文物的内部动力机芯进行修复,使其最大程度上恢复当初的使用及表演功能。两者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完成古钟表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总而言之,古钟表等机械类文物的修复基本步骤有拆卸、清洗、修复补配、安装调试等诸项。

工作工具:各类钟表修复工具

      古钟表等机械类文物的拆卸工作有两点要求,第一是将其动力机芯从机壳中取出,第二是将机芯本体完全拆散,达到零部件不可再分的目的。拆卸的目的是可以对零部件进行清理,并对可能发生或存在的零部件破损缺失等问题进行修复和补配。拆卸之后,即进入清理步骤。同其他各类文物的清理工作类似,以古钟表为代表性的古代机械类文物的清理与清洗工作,其目的有二:其一为将其上的各类脏污灰尘清理或清洗干净;其二为将其上影响使用功能或机械动作的锈迹与锈蚀清理干净。故而,只有在将所有古钟表文物上的灰尘、脏污、锈迹完全清除干净以后,才可能让古钟表文物的使用功能有恢复的可能性。清理完毕后,则应对那些需要修理补配的零件进行相关工作。古钟表文物的修复补配工作十分丰富,涉及到对零件、发条、外观装饰等各类情况。修复指的是对破损或损坏的零件使用传统修复技艺进行修复,使其恢复原始形状,并达到使用功能。其各式修复工艺繁多,如栽尖、接发条、补齿等等;而补配指的是某个零件或装饰部件缺失,零件缺失会造成机芯或钟表机械的整体运转机能的失效。补配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当钟表文物成对出现,或相同的零件重复出现时,此时可以将缺失的零件按照另一完全相同的零件进行补配制作,不可凭空想象进行补配。最后,是古钟表等机械类文物修复的重中之重,即安装调试。安装调试的目的,是将所有零件按照原有位置安装好,并通过调试工作,完全恢复古钟表等机械类文物原本所具有的全部使用功能。而安装调试通常情况下分为走时打点等机芯的安装调试,以及表演机构的安装调试。以上修复步骤与方法,有机组合成为非遗技艺,只有在师父的言传身教之下,才可代代传承,继续不绝。

       延伸,钟表修复师出徒之路

      笔者初入科室时,虽具备一定的机械学方面的理论和背景知识,但对于钟表等机械类文物的修复技艺,还必须要跟随师父王津先生进行深入学习。所以在进入科室的第一年,完全将精力放在了对于钟表等相关文物的机械结构的拆卸安装与了解之上。师父及师兄,展示了宫廷钟表的表演、钟表机芯的工作原理与拆卸方法,第一次见到如此活灵活现,精妙绝伦的宫廷钟表表演,对笔者的震撼相当巨大,也更加激发起对本职工作的热爱与兴趣来。在第一年工作当中,尤其记得每日来到单位,就投入到对仿古钟或是小闹钟、五音钟机芯的反复拆解与安装之中。其中最需反复练习的是拆装发条的步骤,因发条由钢片卷曲制成,弹性力量极大,双手要持续受力把持,才能将一盘发条自发条盒中取出,放回的步骤亦然。若未经此训练,手上力道不够,则很有可能把持不住,发条崩出,造成文物或人员的损伤。故而,对于发条的取出和放入,是国家非遗技艺的精髓之一,不经反复练习,断不可成就此一技艺。那时,上午我就练习将发条从发条盒中取出,练习一次,则双手酸痛不已,待到下午恢复后,再将发条放入发条盒中。天天如此反复练习,直到手劲增加,掌握巧劲儿,每天可以数次取出装入,于是对此技艺得到了充分掌握。另外,就是在机芯取出后,对动力进行释放的步骤,难度较大。在机芯取出机壳并确定好动力源后,要进行动力耗散,耗散后,这个机芯失去动力,才能进行拆卸。在古钟表文物修复过程中,此术语被称为放劲儿。放劲儿的步骤是在放劲儿前,要先将钟表表盘取下。取下表盘后,要将机芯内诸盘发条的备劲儿放掉,即放劲儿。这时,使用改锥将各个发条背轮上的千斤儿(即止逆装置)的螺丝稍微拧松,然后选用大小尺寸与发条轴相合适的钥匙,使用一定力量,控制住背轮,使千斤儿抬起,稍微旋转背轮,一点点将发条盒内的备劲儿放掉,当放掉一定能量时,再将千斤儿复位,以便换手操作。随着一次次同样步骤的进行,要将所有发条盒内的所有蓄积的力量全部放掉。放劲儿工作完成以后,才可以进入下一步的机芯拆卸工作。初始练习时,由于手劲儿不稳,在把持钥匙控制发条轴转动时,往往难以配合千斤儿的松放,不经多次练习,很难以掌握其中的巧劲儿。在反复练习拆装钟表将近一年以后,某一天,师父交给我一台非院藏文物的民国时期小钟表,钟表整体破损脏污较为严重,需要修复补配的地方很多。师父说,如果这台钟表修复完成,就可以出师,并独立开始进行院藏文物的修复工作。这对已反复练习一年余的我来说,虽对修复过程已了然于心,但真正上手时,还是具备相当难度。在之后的两月之中,我对这件民国小钟表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从拆装外壳、拆卸机芯、清理零件,直到修复补配,并最终完成安装调试。当一件完全恢复外观、走时、打点等各项功能的钟表立于我工作台上时,成就感满溢于心。尤其记得在修复过程之中,对打点连接闸杆的调试甚为复杂,因为这类民国时期家用小钟在制造时考虑降低成本,一些杆件并非制式产品,须用手工方式进行调整。调整不到位,则无法运转。经过反复调试,打点功能终于运作,也使我如释重负。之后,经过师父验收,得到了肯定的答复,兴奋不已,体验到第一次成功修复文物的万分喜悦,也深切体认到文物修复不是简单枯燥的技术活,而是让器物重新开口说话的过程。

钟表机芯修复中的拆卸情况

       对话,修复成果与世界的交流

      从此以后,工作步入正轨,笔者所修复的钟表文物也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诸多展览中展出,供公众参观欣赏。如2019年,在香港举办的匠心独运——钟表珍宝展2022年及2024年,分别在故宫和承德举办的钟鸣盛世——紫禁城和承德避暑山庄藏钟表联展2024年初,在英国伦敦举办的凝时聚珍——中英钟表技艺交流展2024年底,在广东省博物馆举办的璀璨时光——清代广钟精品展等诸如上述展览中,笔者所修复的各式古代宫廷钟表,都成为精彩的展品,向观众展示古代宫廷钟表的独特魅力。犹记得在2024年一年中,亲手修复的故宫博物院藏铜镀金羊驮及人物鹧鸪鸟钟分别在伦敦、承德和广州的展览中展出,我也都之与在展览中合影留念。看到各地观众对这件笔者所修复钟表的喜爱之情,作为文物修复师而获得的巨大满足感与荣誉感,是令人分外愉快的。

      如今笔者的工作内容,仍旧是对钟表等机械类文物的修复和对修复进行研究,并向师父继续讨教,深入学习各项理论与技艺。自从2019年以来,故宫博物院的钟表修复团队分别与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院、沈阳故宫博物院、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文物局、广州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建立了古钟表联合修复室,这使得我们的工作及研究范围扩展到了更加广泛的空间区域。在这诸多博物馆之中,笔者所负责的文物修复工作也数目可观,并见到了全国各地各式各样的钟表等机械类文物,拓展了不少视野。 

杨晓晨与师父王津先生合影

       笔者已过不惑之年,对于古钟表等机械类文物的修复工作已成为自己的日常与追求,比之师父在故宫工作40余年、大师兄在故宫工作逾20年,笔者近十年的工作经历还不足为奇。每当拿起工具,总能感受到百年前工匠与机械工艺的温度。

      我们不只是在修复器物,更是在延续文明的脉络。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可以继续努力修复更多的各式古代机械类文物,让我国璀璨的机械发展历史得到公众更多的认同,让钟表修复后每一次齿轮的啮合,都成为历史与当下的温柔共振。

      (来源:《北京纪事》2025年第7期;原标题:我在故宫修钟表:穿越百年的对话;作者:杨晓晨;原文有微调;图片来源:原文配图)

社科普及活动

学习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
全国代表大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理论研究成果,普及理论知识,人文之光网特开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

扫一扫关注

京社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