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日报》 发布时间:2025-10-30
元人宋褧(jiǒng)(1294-1346),字显夫,大都宛平(今属北京市)人,元泰定元年(1324年)左榜进士,系元至治元年(1321年)左榜状元、翰林国史院修撰宋本之弟,曾任秘书监校书郎、翰林编修、监察御史等职。
宋褧留下的文集《燕石集》,以诗词文赋为笔墨,将半生宦游足迹镌刻于元大都齐化门的晨曦、积水潭的暮霭与琼华岛的烟霞之中,在大都的街巷宫阙间勾勒出时代的鲜活剪影。当我们循着“日出齐化门,腾腾开九光”的诗句踏入大都,所见不仅是砖石构筑的街巷宫苑,更是多民族文化交融中建构的精神家园。
七百年前的朝阳门:日出齐化门
泰定元年(1324年),三十岁的宋褧自翰林国史院编修官的公署走出,彼时正值暮春,“金丝柳弱窗临道”的景致映入眼帘,他或许未曾想到,此后二十二年的宦海沉浮,将与这座都城的每一处地标结下不解之缘。宋褧的大都记忆,首先凝结于《燕石集》中常常出现的城门意象,其中齐化门尤为瞩目。

《燕石集》附录一卷(上海图书馆藏)
大都齐化门(今朝阳门)作为“都城东出南头第一门”,是宋褧往返城中的常经之地。他在《端午日雨霁暂出齐化门回》诗中描绘了从齐化门望向城里,可以“入城遥面京西诸山及市肆风景”。彼时由东向西望去,是能远看到城市与西山山景交融相连景象的。此外,他在《日出齐化门》中以“四面启金钥,崇扉辟辉煌”的笔触,描绘了城门晨开时的壮阔气势。诗中“士者趋名誉,鱼佩锵琳琅”的描写,生动再现了文士们身着佩鱼、步履匆匆进城求索的场景,而“鄙夫竞锥刀,虮子罗康庄”则勾勒出市井小民为生计奔波的画面。
此诗应创作于宋褧初入大都之时,诗中“誓将九转丹,投之疗膏肓”的理想主义情怀,与后来宦海浮沉后见于《都城杂咏》中“肥马尘深心独苦,鲋鱼波涸事难平”的沧桑感形成鲜明对照,折射出居官生活对诗人精神世界的磨洗。
元大都的中轴线:从丽正门到延春阁
宋褧的诗文里,也有元大都的中轴线侧写。他用诗词描画了大都中轴标志性建筑,如城南的丽正门,往北宫城正门的崇天门、延春阁。
丽正门(今天安门南)作为大都的正南门,乃都城襟喉。《析津志》(元代熊梦祥编纂的北京地方志)载:“世皇建都之时,问于刘太保秉忠,定大内方向。秉忠以丽正门外第三桥南一树为向以对,上制可。遂封为独树将军,赐以金牌。”元世祖依此树定宫城方向,钦封其“独树将军”,其位约在今正阳门箭楼处。
宋褧诗文中,也有对丽正门的描写。《得周子善书问京师事及贱迹以绝句十首奉答·其四》记载来京城科考的各族士子汇聚在此门外租房的史实。“至公堂下鱼鳞屋,丽正门前蜗壳居。三百英雄来献赋,是中应有马相如(至公堂,会试之所,四方进士来试南宫者率皆僦居丽正门外)。”此外,他在《七月八日晓晴暂出丽正门外》描画此处“团团碧树压宫城,白凤门楣淡日明”,碧树环拥如黛,门楣映日若辉,衬得西北方太液池琼华岛(今北海公园太液池琼岛)上“片云犹欲妬新晴”。太液池是元代的皇家园林,也是帝王处理政务的主要场所。琼岛春阴是后世“燕京八景”之一,云雾缭绕间彰显雄浑气象,兼藏自然意趣与人文威严。由此诗亦可见元代大都正南门往西北望,就可以遥看琼华岛的风景。
丽正门往北为宫城正门崇天门(皇家仪典重地),在《燕石集》诗文中也屡有提及。宋褧是泰定元年(1324年)的进士,他撰写的《登第》五首,对元代考中科举之后的唱名、恩荣宴、同年会、赐章服等礼仪做了详细介绍。寒窗数载,一朝登第,站在崇天门下聆听唱名出榜,宋褧必然感慨万千。“三月吉日当十三,紫雾氤氲阊阖南。天子龙飞坐霄汉,儒生鹄立耀冠篸(zān)”,紫雾漫卷如帷,君臣分列似仪,黄麾仗内“清风细”,丹凤楼头“晓日酣”,于庄严肃穆中对清风晓日的细腻描写,尽显朝堂礼制的庄重与宋褧登科的激动和荣光。多年之后,宋褧再来此地,仍旧感慨良多,“偶因迎册处,却忆唱名时”。
再往北的延春阁(元大都皇宫殿名,今景山附近),是皇宫举行佛、道等宗教仪式和宫廷宴会的地方。延春阁附近,设有多座皇家斡耳朵(元代皇家住所和后宫管理、继承单位),元末统计共计十一座,长秋寺就是其中之一。宋褧《送周子嘉由长秋寺令史出为滁之来安簿暂回武陵觐省》曾提到他的好友周子嘉原为“长秋寺令史”。长秋寺是元王朝的内府机构,掌武宗五斡耳朵户口、钱粮、营缮诸事。宋褧诗中提到周子嘉在斡耳朵任职、延春阁工作的场景:“延春阁下昼脩(xiū)牍,崇恩寺中朝侍祠。”长秋寺任用官员实行蒙汉结合,加之包容大气的宫廷建筑,是当时多民族文化深度交融的典型。

(元)佚名《广寒宫图》(现藏上海博物馆)
宋褧在《至元三年六月八日史局作休》中提及琼华岛上广寒宫,“广寒南耸殿,齐政北瞻楼”。延春阁西面出来,走到太液池边,过桥上琼华岛,岛上最出名的宫殿,就是广寒宫了。在元大都皇宫建成之前,忽必烈曾在此地召见群臣。明万历年间,广寒殿倒塌,直到顺治八年,又建了白塔,成为了今天的风貌。今人来北海公园游玩,除了感慨“让我们荡起双桨”,也可以想象一下忽必烈在岛上广寒宫接见多民族能工巧匠,共商建设元大都的场景。
什刹海的元代地标:齐政楼
齐政楼,元大都北城的标志性高楼,正居都城之中,元末改为鼓楼。宋褧休沐日“齐政北瞻楼”,展示了后至元三年(1337年)元大都中轴线上的热门景点齐政楼。“齐政”一语出自《尚书·舜典》:“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析津志》记载:“都城之丽谯也。东,中心阁,大街东去即都府治所。南,海子桥、澄清闸。西,斜街过凤池坊。北,钟楼。此楼正居都城之中,楼下三门,楼之东南转角街市俱是针铺。西斜街临海子,率多歌台酒馆,有望湖亭,昔日皆贵官游赏之地。楼之左右,俱有果木、饼面、柴炭、器用之属。齐政者,书璇玑玉衡,以齐七政之义。上有壶漏、鼓角。俯瞰城堙,宫墙在望,宜有禁。”可见齐政楼在大都中心,楼上可以俯瞰京城,说明楼本身非常高大,又在大内正北,应该在中轴之上。元代文人来大都游历,齐政楼是重要的登高瞭望之所,元末诗人张宪(1321-1373),曾写《登齐政楼》:“层楼拱立夹通衢,鼓奏钟鸣壮帝畿。万古晨昏常对待,两丸日月自双飞。寿山树色笼佳气,御水波光荡落晖。手把阑干频北望,心如征雁独南归。”完整描绘了元末诗人登齐政楼所眺望的周围建筑。现代学者从城市规划的视角,认为齐政楼藉“以齐七政”的意义而居都城中,开创了都城规划设计的新意。元明之际,元大都新鼓楼取齐政楼的位置而居都城之中,承担“使民知时”的功能。事实上鼓楼成为都城构图中心,这是一个重大变化。尽管元朝统治已经日暮途穷,但是鼓楼居中的影响深远。这一理念,直接影响了后世南京城的规划。
城门到中轴几处地标的描写,以景衬势,以事显威,均将元大都气势恢宏的建筑气象与科举礼制人文活动于笔端,今天重看朝阳门,重走中轴,从故宫到北海,再到什刹海,都能感受到元都门户的恢宏与神圣。宋褧与元大都的相遇,是一段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当他在《晚出都城》中写下“西山大是无情思,忍送巾车又出关”的句子时,或许未曾想到,自己的诗文会成为解码这座都城的密钥。

日本静嘉堂文库藏《燕石集》
《燕石集》中的每一处地标、每一次唱和、每一声感慨,都在诉说着元大都的故事。当我们今天重读“日出齐化门”的诗句,想象着诗人在大都悠然信马,将大都风貌都化为诗境的场景,依然能感受到那份穿越七百余年的文化脉动,这或许就是《燕石集》留给我们最珍贵的遗产。
(来源:《北京日报》2025年10月30日,第11版;作者:郑蕊,系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原文有微调;图片来源:原文配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