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学】节气文化的伦理意蕴

来源:人文之光网  发布时间:2025-07-15

       起源于黄河流域的二十四节气文化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重要产物,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节气文化对于农业生产和农事活动的指导作用逐渐弱化,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节气文化、发挥节气文化的当代价值成为一项重要课题。我国学术界对节气文化已有较多研究,但从伦理学角度探讨其伦理维度的成果偏少。事实上,节气文化涉及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其伦理意蕴甚丰。深化节气文化的伦理性研究,对于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以及塑造当代人的时间观念、道德观念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顺天应时:时序与时间伦理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是中国人时间观的集中体现。与近代科学所确立的物理时间观不同,二十四节气根植于中华农耕文明。中国近代哲学家梁漱溟曾言,“以道德统括文化”是中国的事实(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节气文化中同样有着浓重的“道德气氛”。

       时间伦理是以时间概念为中心的规范体系,其核心内容是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以及四时物候的变化规律将一年划分为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都有其特定意义,对政令颁行和个人言行均起到规范和制约作用,从而构成了中国人独有的时间伦理。

       受节气文化影响,中国传统时间观念呈现出以下几个基本特征。一是时间具有秩序性,时间即时序。古人由日升月恒、斗转星移的天象变动认识到宇宙间存在着秩序,并依此来安排人间事务。天地万物都在时序之中存在,这便是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理性基础,也是我们要顺应节气变化的理由所在。二是时间具有经验性,时间即时节。节气文化显示的时间并非绝对的时间或纯粹时间,而是一种基于阴阳四时变化的经验性时间。最典型的就是古人凭借丰富的物候经验总结出的“七十二候”,它引导我们将时间与不同时节的生物候、自然现象联系在一起,因此,“应时”也就是“应物”。三是时间具有机缘性,时间即时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时”与“事”是密不可分的,人们认识和把握时间就是为了把握应该做某事或不该做某事的时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因为适时的就是适宜的,所以二十四节气既是历法体系也是行事指南。

        顺时养生:物候与德性伦理

       古人认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因此,与天地万物同声共气,顺应阴阳变化、四时节律就成了最重要的养生之道,“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

       中国哲学主张,尽管身、心有所不同,但二者不可分割。对于养生而言,养身和养心同样重要。养心有两层含义,既指调节心情,也指修养心性,它既是一个医学概念,也是一个伦理学概念。儒家很早就发现了心性与天道之间的联系,并把“天人合一”视为最高的修养境界。按照“顺时”的原则从节气文化中获得修养心性、提高德性的规范性建议,实际上就是将节气文化中的时间知识、物候知识转化为道德知识。比如,春分、秋分这天阴阳相半,“昼夜均而寒暑平”,是最“公平”的时间。小满即小得盈满、未及全满,《荀子·宥坐》载孔子观欹(qī)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这种恰到好处正是中庸之道的体现。根据《大学》所写,“修身”“正心”皆始于“格物”,中国人善于通过具体物候体认与提炼道德价值。比如,松树和柏树是常绿乔木,即使在寒冷的大小寒节气也不会凋伤,孔子以松柏喻指那些不会因时局而变节的君子,正所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炎热的大暑、小暑节气是荷花盛开的时节,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生长过程使其成为纯洁和正直的象征,千百年来滋养着我们的心灵与人格。

        时和岁丰:年景与社会伦理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存续与发展的人心根基,对于中国人来说,个人幸福、家庭美满与社会和谐是相互支撑的。四时和顺,五谷丰登,有一个好年景、丰收年景,这是刻写在中华民族基因里的共同愿景。

       古人祈盼丰年首先是盼望庄稼丰收,“丰年多黍多稌(tú)”(《诗经·周颂·丰年》)。要提高作物产量,就要根据节气安排农事活动,不妨害农作时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孟子·梁惠王上》),“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荀子·王制》)。一年收成如何关系到百姓的生活保障,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运行,因此,丰年的观念逐渐进入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和王道政治,除了丰收年景外,也意指社会和谐、政治清明的年景。“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左传·桓公六年》),道出了民和年丰的关键之一:天时和顺。在现代社会,农业生产对节气与环境的依赖度有所减少,但老百姓对太平年景的期望值并未降低,依节气变化组织社会生活,比如举办一系列庆典活动、文旅活动、纪念活动,仍然是增强文化自信、凝聚价值共识、建设共同愿景的有效途径。

       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彰显着中国人对时间与自然的独特认知及在“应时”思想下的伦理实践,承载着中国人生活的仪式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工作节奏和生活节律。传承发展节气文化,既可以为当代中国人提供一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有情有义的生活方式,也可以为世界贡献中国文化中极具特色的生命智慧。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5年7月15日,第7版;作者:秦彤阳,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原文有微调;图片来源:新华网)

社科普及活动

学习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
全国代表大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理论研究成果,普及理论知识,人文之光网特开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

扫一扫关注

京社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