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文之光网 发布时间:2025-08-05
一座城市的文化,需要保留、需要传承,尤其是北京这样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地方。说起老北京的民间绝活儿,有的已渐渐失传,有些只存在影视文艺之中。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老北京的绝活有多“绝”。
织地毯、打银器、切串珠、搓麻绳……这些今人听起来十分遥远的手艺,曾是北京人生活中常见的工艺,在机器化生产之前,北京匠人用他们的精工细作,成就了一个独特的北京手工业。
清代,随着朝珠和手串的时兴,珠子切割与珠串制作行业在老北京形成一定规模。清代官员礼服上,多佩以朝珠,每串朝珠共有珠子108颗,朝珠并非统一制造和配发,官员可自行配制。从内廷养心殿造办处的“如意馆”“金玉作”,到大大小小的民间作坊,珠子制作工序大致相似,主要分切割、抛光等工序。
图中工匠正在切割珠子。他面前的这个机器,叫做切割架子。架子上安置一个圆转钢刀,上面配有轮子,以绳牵引,工匠脚蹬绳线,轮子便旋转起来,达到切割的目的。因为切割玉石必须加水,所以又称为“水凳”。
白泥炉子,又叫白炉子或不灰木炉子,是用一种叫做不灰木的石粉制成。老北京普通人家冬季取暖,文人雅士们围炉夜话,用的都是这种炉子。
图中制炉匠人手中的这个白泥炉已经基本成形,正在进一步打磨。这种炉子,高约二尺上下,基本构造可分为炉盘、炉肚和炉眼三部分,上层炉盘较为宽大,可以支锅、烧水;中间炉肚较为圆壮;下部还有一个通气眼,因此极易生火。
直到上世纪30年代,洋铁炉开始盛行,伴随北京人度过无数寒冬的白泥炉子才日渐销声匿迹。
景泰蓝是老北京的一项传统工艺,因始创于明景泰年间而得名。它采用铜质胎型,在铜胎上用细扁铜丝做线条,捏出各种图案花纹,然后将五彩珐琅点填在花纹内部,经过烧制、磨平、镀金等工序,制成精美工艺品。
图中,匠人正在为景泰蓝上色,称作点蓝,这是景泰蓝制作中一道极为重要的工序。匠人们将事先备好的珐琅釉料,依照铜丝图案所标示的颜色,填充入焊好的纹饰框架之中。
“谁将诗情画意点蓝,燃一炉相思两处相忘”,这不仅是对景泰蓝制作工艺的赞美,更是对师徒情谊的颂扬。点蓝,那绚烂的色彩,经过烧蓝后,才能绽放出瑰丽流光色彩,在技艺传承的过程中愈发醇厚。
手工麻绳的制作大体有两个步骤,先将麻、棕等原材料制成半成品——绳坯,然后再将绳坯拧在一处,制成绳子。图中的老绳匠,右手拿着的就是已经成形的绳坯,他正在梳理麻线,并搓成麻绳。
拴结系物的细麻绳、麻线,普通人家一般自己就可以搓制,较粗的麻绳、绳索就要到山货屋子或绳子铺去购买。山货屋子,类似于今天的杂货铺,大多位于胡同口或街边;绳子铺则相当于麻绳、棉绳、草绳的“专卖店”。
那时,也常有走街串巷卖绳子的小贩,背着大捆的麻和搓好的麻绳,吆喝售卖。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麻绳的手工制作才彻底消失。
清代,弓箭由官方垄断生产,严禁私人制造。统治者从满族匠人中挑选能者,设立“宫作”,安置在东四弓箭大院,专职制弓。
清代后期,财政紧张,官府对民间的控制力也在下降,制造弓箭的民间作坊开始出现。老北京传统的弓箭,工艺极为精细。满族入关前,制弓多以硬木(桦木、柘zhè木等)为弓胎,外缠鹿筋。清中期以后,才逐渐改为竹胎,内镶水牛角。如此制成的弓,外形秀气,外面再包以桦皮,施加彩画,非常美观。
老北京织毯手艺,最早从宁夏一带传来,也叫“栽绒毯”。北京织毯主要分为壁毯和地毯两种。地毯在清代旗人家中比较常见,但大多数汉人并不习惯,只有碰到红白喜事时,才临时用一下,以示隆重。清末,西风盛行,北京城中的富贵人家以在家中铺设地毯为时髦。传统的京式地毯,一般以“八宝”“博古”以及“龙凤”等图案为主,构图严谨,色泽鲜亮,织造工序复杂。
照片中,五个匠人正在织造一幅地毯,由于工作量较大,他们坐在搭好的支架上,手持各色丝线,负责完成各部分的花纹。
其实,过去在咱北京的胡同,还有许多的手艺人,有修雨伞的,有焊洋铁壶的,有修理搓板儿的,也有修理钢笔的……有些手艺人的名字虽没有被记住,但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巧手,为历史点缀了斑斓的色彩。
THE END
本篇由京社科综合创编,资料及图片来源:中国社会出版社、北京日报出版社、北京市文化馆、北京东城文旅、多彩团结湖微信公众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