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连载-说不尽的天津卫】海上漕运珍本

来源:人文之光网  发布时间:2025-07-18

《大元海运记》是研究元代海上漕运的珍贵史料,元赵世

延、揭傒斯等纂修。据考证,《大元海运记》是元代百科全书

《经世大典》中的内容。《经世大典》记载了元太祖元年(1206)

到元文宗中期(1329 — 1331)一共 120 多年的元朝历史。《经世大

典》是元至顺元年(1330)由奎章阁学士院负责编纂,赵世延任

总裁,虞集任副总裁,次年五月修成。《大元海运记》中的海运

统计到元天历二年(1329)为止,与《经世大典》完成的年份相

吻合。《经世大典》总裁赵世延于元至元二年(1336)十一月卒

于成都,享年 77 岁。《大元海运记》另一署名者揭傒斯也是《经

世大典》的主要编纂成员。《新元史》记载:“(至正)四年,《辽

史》成,奉敕奖谕,仍命早成金、宋二史。傒斯留宿史馆,因

得寒疾,七日卒。年七十一。”由于《经世大典》原书已亡逸,

无法确认《大元海运记》的原作者,今人只能注佚名,或注元

〇〇一赵世延、揭傒斯等纂修(至少他俩是《经世大典》的编者)。现

存《大元海运记》保存在《永乐大典》中,也跟《永乐大典》

一起经历了历史的磨难。《永乐大典》成书于明永乐年间,永乐

十九年(1421)朱棣迁都时,正本(经过誊写装帧后的版本)被

保存于北京皇宫。明正统十四年(1449)南京文渊阁失火,《永

乐大典》原稿及所藏其他图书均付之一炬,北京的《永乐大典》

成为孤本,并且逃过了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的宫廷失火。明

亡后,《永乐大典》正本不知下落,所存副本经历了明末李自成

纵火烧宫,清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破坏和抢劫,清光绪

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时破坏、抢劫、盗运。《永乐大

典》万余册,到清宣统二年(1910),教育部只拨交京师图书馆

劫余的60册。经抢救现存国家图书馆仅222册,其中有幸包括

了《大元海运记》,可见该书的珍贵。

◎《永乐大典》

上册历史篇

河海通津

〇〇二《大元海运记》上卷为分年记事,收录有关海运漕粮策划实

施及河海并运过程的文件。下卷为岁运漕粮数目、南北仓鼠则

例、海运费、漕船查验、运料登记、押运官员职责和船质状况

等内容。

元朝定都元大都,不久实行漕粮海运。这是我国历史上第

一次大规模的海上运输,并且持续了40多年,在中国海洋史上

是个划时代的事件。忽必烈在至元八年(1271)改国号大元,这

时元军正在与宋军作战。两年以后,至元十年(1273)元军攻

克了襄阳,接收了部分宋朝水军,开始准备对日本的进攻。至

元十一年(1274),元军在第一次攻日失败后,于至元十六年

(1279)灭南宋。至元十八年(1281)第二次攻日失败及其后两

次进攻越南无果,元军在东亚的攻伐基本结束,开始经营在中

原的政权。已经定都位于北方大都的元朝廷,每年需要大批的

粮食北运,那时京杭大运河还没有贯通,粮食是从江南地区用

水路和陆路交替运输的方式送到元大都的,这是元代海运漕粮

的背景。《大元海运记》记载,至元十二年(1275)伯颜攻下临

安后,元军夺取了南宋的图籍、仪仗、乐器等物,因两淮地区

仍为宋军控制,不能从陆路北上,就让海盗张瑄、朱清用海船

运到大都,从而开辟了从江南到北方的海路。但是这时北运漕

粮仍然是用河运,使用的是“鼓儿船”,鼓儿船应当是一种内

河平底船。1978年,天津静海县曾经出土过一只长14.62米的平

底船,根据船内出土“开元通宝”“政和通宝”铜钱各一枚,以

及宋代白瓷等遗物,推知这艘船的沉没时间不应早于北宋政和

〇〇三

海上漕运珍本年间,通过这只船可以推断元代的河船水平。元代海运开始时

期的至元十九年(1282),张瑄、朱清用 60 艘平底船(即沙船),

运粮 46 000 余石(石,古代质量单位),按此推算,平均每船约

载767石。后来随着海运的增多,船的承载量越来越大,元仁

宗延祐年间(1314 — 1320), 大船八九千石,小船两千余石。30

年间逐渐发展为用承载量几千石的沙船来运输了。

关于海运的缘起,《大元海运记》记载:“(至元十九年)太

傅丞相伯颜见里河之攒运粮斛前后劳费不赀而未见成效,追思

至元十二年海中般(搬)运亡宋库藏图籍物货之道,奏命江淮

行省,限六十日,造平底海船六十只听候调用。于是行省委上

海总管罗璧、张瑄、朱清等依限打造。”这里提到的罗璧,字仲

玉,镇江人,父亲原为宋将。幼年而孤,从军后随上级朱蜺孙

降元。至元十五年(1278),从都元帅张弘范定广南,赐金符,

◎ 元代的海船

上册历史篇

河海通津

〇〇四升明威将军、管军总管,镇金山。居四年,海盗屏绝。徙镇上

海。张瑄少年时为无赖,后随朱清贩私盐和充海盗。降元后受

元朝丞相之命,与朱清海运宋库藏图籍至大都。朱清字澄叔,

崇明姚沙人。原系杨氏家奴,因不堪其虐待,杀其主而避迹

海上,与张瑄结伙贩私盐,后沦为海盗。至元十二年(1275),

受元朝丞相之命,将南宋库藏图籍运至大都。至元十六年

(1279),朱清随都元帅张弘范征战,被升为武略将军。这三个

人是元代海运漕粮的创始人。《大元海运记》记载:“(至元十九

年)当年八月有旨,今海道运粮至扬州,罗璧等就用官船军人。

仍令有司招顾梢碇水手,装载官粮四万六千余石,寻求海道水

路,并行海洋,沿山求㠗行驶。为开洋风汛失时,当年不能抵

岸,在山东刘家岛压冬,至二十年三月,经由登州放莱州洋,

方到直沽。因内河浅涩,就于直沽交卸。”讲他们入海后,正

好赶上风信失时,只好在山东刘家岛停留,第二年才到达直沽。

这次运粮,虽然仅有四万六千余石,但比起运河漕运的“新河

候潮以入,船多有损坏,民亦苦之”的情况好多了。这次运粮

成功后,元政府为这三个人新立了三个运粮万户军职。

根据《大元海运记》记载,元代共开辟过三条海运的路线:

第一条是至元十九年(1282),由朱清、张瑄所辟。《续修四库全

书》中描述:“自平江刘家港入海,经扬州路通州海门县黄连沙

头万里长滩开洋,沿山隩而行,抵淮安路盐城县,历西海州海

宁府东海县、密州、胶州界,月余始抵成山,计其水程自上海

至杨村码头,凡一万三千三百五十里。”这条线路基本沿着海岸

〇〇五

海上漕运珍本线走,浅滩较多,行船较危险,费时也多。

第二条航线是至元二十九年(1292)所辟,据《续修四库全

书》中描述:“朱清、张瑄等言其路险恶,复开生道,自刘家港

开洋至撑脚沙,转沙嘴至三沙洋子江,过大洪,又过万里长滩,

放大洋至青水洋,又经黑水洋,过成山,过刘岛,至芝罘放莱

州大洋,抵界河口。”这条航线采用直线,避开了沿岸的浅滩,

航行于大洋之中,若顺风则半月就可抵达。另外,这条航线比

较多地利用季风,因此也是速度较快的航线。

第三条航线是至元三十年(1293)所辟,《新元史·食货志》

记载:“继委千户殷明略踏开生路,自刘家港开洋,至崇明州三

沙放洋,望东行驶,入黑水大洋,取成山转西至刘家岛,聚䑸

取薪水毕,到登州沙门岛,于莱州大洋入界河,至今为便。”这

条航线离海岸线更远,取道更直,费时更短了。

《大元海运记》比较全面地记载了元代海上漕运的起源,特

别是记载了船工们对海上航线的探索,航线、季风和潮汛等的

细节,以及设立航标等史实。文中记载道:“到直沽海口为无卓

望,不能入河,多有沙涌淤泥去处损坏船只。”也就是说由于大

沽海口一带都是很低的海岸,地标不明显,海船很难发现河口,

而且河口有泥沙形成的沙坝,海船容易搁浅或损坏。直到近代,

大沽口的沙坝仍然是大沽口航道上的难题。根据这种情况,管

理当局决定在大沽口树立航标。有记载说当地有座龙山庙,就

在庙前高高地堆起一座土堆,四周砌上石头,其上竖起旗杆。

每年四月十五,漕船到来时白天在杆上悬挂布幡,晚上悬挂灯

上册历史篇

河海通津

〇〇六笼。所需要的幡杆、绳索、布幡、灯笼、蜡烛等物料由浙江行

省准备,由漕船顺便带到直沽口,交于海岛万户府,由看庙的

僧人负责操作,白天悬幡,夜间挂灯,直到春夏两波运粮船队

到齐为止,第二年照常办理。这是关于天津海口树立航标的最

早记载。

另外,《大元海运记》有关于罗盘针路的记载,展现了元代

航海技术发展的细节。《大元海运记》中的海运统计到天历二年

(1329),所记载的历史并没有涵盖整个元代的海上漕运,因此

研究元代海运需要参考《新元史·食货志·海运篇》、危素撰的

《元海运志》等。不过《新元史》中对至元以后的海运记载断断

续续,没有《大元海运记》中记载得那样详细。

元代的海运以天津直沽为终点,天津的妈祖东庙西庙都是

在海运期间官方建立的,大直沽天妃宫建于至元年间(1282 —

1294)或延祐年间(1314 — 1320),西岸天后宫建于元泰定三年

(1326)。妈祖是民间和政府都崇拜的海神,妈祖庙的出现标志

着天津城市聚落的起点。皇帝曾经派钦差到天津祭祀海神娘娘,

感谢海神对船队的保佑,如天历二年(1329)粮食安全运到天津

之后直沽举行祭典。《大元海运记》虽然对直沽的记载不多,但

仍然是天津历史研究至关重要的史料。

社科普及活动

学习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
全国代表大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理论研究成果,普及理论知识,人文之光网特开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

扫一扫关注

京社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