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学】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发布时间:2025-07-0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崇高追求。”物质富足与精神富有的辩证统一,彰显着中国式现代化对文明本质的深刻把握,凝聚起以文明之力驱动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没有精神的润泽,物质文明将失去方向;缺乏物质的支撑,精神大厦则沦为空中楼阁。唯有二者同频共振,方能在复兴征途上书写文明答卷。

 

图片来源:新华社 作画:白雪石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物质文明始终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从“一五计划”奠定工业基础到“新基建”布局未来赛道,发展生产力始终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精神文明承载着民族存续的基因密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确立革命文艺方向,到新时代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文化建设始终是关乎民族复兴的深层力量。在文明演化的坐标系中,物质与精神恰似基因的两条主链,物质文明构筑起现代社会的钢筋铁骨,精神文明编织着民族存续的文化基因,二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物质与精神不是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而是相互成就的正向循环。面向未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既要持续夯实民族复兴的物质基础,也要建设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新发展征程中书写中华文明新史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人民对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愈加强烈。当物质匮乏不再是主要制约,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体上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从博物馆的火爆到非遗传承的实践,从数字藏品的兴起到沉浸式演艺的创新,人们的精神追求不止于娱乐,而是更多地转向价值共鸣,不断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唯有让“仓廪丰实”与“礼乐兴盛”相辅相成,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全面进步。

      文化建设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着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在现代社会,文化自信如同“定海神针”,既传承着“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文化基因,又彰显着“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将个体追求与社会目标紧密联结,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国家治理的硬支撑;站在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维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贡献着独特的中国方案。我们既坚守文化根脉又拥抱现代文明,既发展民族文化又参与全球对话。从“一带一路”中的文化交流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广泛认同,既体现了不同文明平等对话的必要性,也展现了中国以行动践行中华文明包容性发展的大国担当。

傣族演员在中老铁路西双版纳站外为来自泰国和老挝的游客表演傣族舞蹈。图片来源:新时代中国外交思想库微信公众号

      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价值引领是方向保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壮阔征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同涓涓细流,自然而深刻地浸润到政策制定、社会治理与民生实践全过程。这种深度融合,既为社会发展注入精神动能,也让价值理念在实践中焕发持久生命力,为国家治理与民族复兴筑牢坚实的价值根基。通过创新经济文化政策、完善评价体系等制度性安排,整合社会资源;注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系统性和协同性,在统筹发展中厚植文化根基、激发文化活力,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通过全方位、全过程引领,凝聚起物质与精神合力。

      实践创新是动能所在。在物质文明领域,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通过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厚植现代化物质基础,既追求经济总量提升,更关注民生改善。在精神文明领域,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文化资源保护,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协同发展,以更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供给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共建共享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与重要实践路径。这就需要以整体性思维统筹发展目标,以包容性理念协调各方诉求,以系统性机制保障长效推进,通过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推动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形成全社会共谋发展的生动局面。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5年7月2日,第7版;作者:相华,夏雪,作者单位: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图片来源:新华社(作画:白雪石)、新时代中国外交思想库微信公众号]

社科普及活动

学习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
全国代表大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理论研究成果,普及理论知识,人文之光网特开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

扫一扫关注

京社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