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文之光网 发布时间:2025-07-17
紫禁城,这座承载着明清两朝近五百年帝王历史的宏伟宫殿,堪称官式古建营造技艺的终极范本。从永乐四年(1406 年)的筹备到永乐十八年(1420 年)的竣工,紫禁城的每一砖一瓦、一木一石,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故事与技术智慧。
无论是深山采伐的楠木、房山开采的汉白玉,还是苏州御窑烧制的金砖,它们的采集、制作与运输无不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与毅力。例如,巨型楠木通过水运漂流千里而至,重达180 吨的汉白玉石材借助“旱船”与冰道缓缓拖行,而金砖则需经过严苛的工艺与漫长的漕运方能抵达京城。这些细节不仅让我们惊叹于古代工匠的巧思,也让我们对紫禁城的恢弘有了更深的理解。
第一问:紫禁城营建材料源自哪里?
明永乐年间,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南京夺取帝位后,决定以南京皇宫为蓝本,在北京中心兴建皇宫,将皇宫由南京迁往北京。这座在北京建成的皇宫,即为紫禁城。紫禁城的营建过程,大致分为三个时间段:第一阶段为永乐元年(1403年)至永乐四年(1406年),朱棣下令升北平为北京,在此设立只有都城才能拥有的机构;第二阶段为永乐四年(1406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朱棣下令征用工匠民夫,并派工部尚书宋礼等人分赴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山西采木,泰宁侯陈珪等沿运河督造砖瓦,准备施工材料;第三阶段为永乐十五年(1417年)至永乐十八年(1420年),经过三年的施工,完成紫禁城的营建。永乐十九年(1421年)元旦,朱棣迁都北京,将紫禁城作为皇宫。自此近500年来,明清20余位皇帝在此执政和生活,直至1924年溥仪出宫。
紫禁城含房屋数量众多,主要营建材料为木材、石材、砖和瓦。那么,这些材料来自哪里呢?
木材:紫禁城古建筑的核心受力构件和装饰构件,均为木质。紫禁城营建初期,立柱、隔扇、斗拱、梁架、宝座等构件,均为楠木制作。尽管楠木的强度与其他木材相近,但是楠木有独特香味、不怕虫蚀、不怕糟朽、不易变形等优点,是营造宫殿建筑的绝佳材料。这些楠木主要源于四川、云南、湖南、湖北、贵州、浙江、山西等地的深山老林中。《明史》卷六亦记载:明永乐四年(1406年)农历七月初五,永乐帝下令在第二年五月开始在北京营建宫殿,并安排大臣去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山西等地采木,用于营建宫殿。紫禁城所用楠木尺寸硕大,最大直径可达2米。如此巨木,却生长在山地险要之处,伐且不易,而出山更难。那么,它们是如何从这些深山老林中被运送到紫禁城的呢?
当木料被运输到山沟时,工匠们将木材滚进山沟,编成木筏,待雨季山洪暴发时,再将木筏冲入江河,通过水运方式,顺流而划行,沿路有官员值守,以免木料丢失。水运漂来的木料一般被运至北京的通州张家湾漕运码头。张家湾镇位于通州城区东南5公里处,是通往华北、东北和天津等地的交通要道。永乐四年开始大规模营建北京的工程,营建物资和粮食运输骤然繁忙。此时的通惠河水势浅涩,张家湾便成了运河水运的终点。随后,这些木材或直接被运往紫禁城工地,或存在神木厂和大木仓备用。
太和殿外立面(从下往上依次为:石质台基、木质柱架和斗拱、两侧的砖墙、琉璃瓦顶)
石材:紫禁城古建筑采用石材的建筑构件包括台基、地面、栏板、柱础、墙体等部位。这些石材多属于汉白玉,主要产地为北京房山大石窝村。
中型、小型的石材可用骡车运输,大型石材运输至紫禁城工地则较为困难,一般采用的是旱船。所谓旱船,就是用方木特制的一种木框架,专门用来承载特大石材。《两宫鼎建记》记载了明万历年间重修三大殿台基丹陛石运输过程,即:“中道阶级大石,长三丈,阔一丈,厚五尺(1尺为1丈的1/10,约0.333米),派顺天等八府民夫二万,造旱船拽运,派同知、通判、县佐二督率之,每里掘一井,以浇旱船、资渴饮,计二十八日到京,官民之费总计银十一万两有余。”估计这块石料重达180吨,运输这样巨重的材料,既不能用车也不能就地滚,于是选在冬季运输,沿途每隔一里打一口井,路上泼水成冰,拽石在冰上滑行,摩擦阻力较小,这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失为有效的方法。但用这种办法仍需要工匠2万余名,经过28天才拽运到北京。若按房山大石窝至北京距离以140里计,其运输时间花费近1个月,每天行程约4-5里,其运输之艰难可见一斑。不过这块石头的长度仅仅为原来御路石的60%,为符合原来的长度,用3块石料巧妙地拼接起来。拼接时,如果直缝对接,必定会露出接缝,非常丑陋。聪明的石匠们采用云纹凸起的曲线作为拼合线,使得石料之间的接触面高低起伏,凸凹交错,即使是3块石料拼合,也显得严丝合缝,如果不走近看,很难看出来。只不过由于历经时间长久,台阶石块产生变形错动,因而使得裂缝出现。
砖:紫禁城宫殿里的地面砖多为金砖。金砖,并非是用真的金子做的砖头,而是一种大型号的大方砖的“雅称”。这种方砖颗粒细腻,质地坚实,面平如砥,光滑似镜,就像一块乌金,而且“断之无孔,敲之有声”,其声铿锵,亦如金属。金砖产于苏州东北的御窑村。当地村民烧制砖瓦的传统工艺一直世代相袭,流传至今。据明代文献所载,明代烧造的砖称之为“方砖”,万历以后,多加“细料”二字,故又名“细料方砖”。清初烧造的砖,顺治时沿称“细料方砖”,顺治以后,才逐渐称为“金砖”,嘉庆时,称为“见方金砖”。因为苏州地区土质细腻、含胶状体丰富、可塑性强,加工制作的金砖颗粒细腻,质地致密坚硬,表面光滑如镜。金砖的规格主要分一尺七寸(一尺为十寸,一寸为3.33厘米)、二尺、二尺二寸三种。由于承办金砖属于“钦工物料”,因此质量要求极为严格。
由江南苏州府负责制作的金砖,运送到京城的方式主要为水运。(同治)《苏州府志》卷十九载有:“金砖系奉部饬取办解,并无定额,所需工价,动支江苏、江宁、安徽三藩库正项银两烧造,由粮船搭解,通州砖厂收储备用。”易知,金砖制作为工部规定,制作费用由江苏、江宁(南京)、安徽官府承担,运输也不会专门有船,而是与粮船一并运送至北京通州。根据《钦定工部则例》规定,金砖运送到北京后,需要经过验收,要求体质细腻,棱角完好。搭船进京的金砖并无运费,但是遇到工程紧急时,可雇用民船运输。《钦定工部则例》规定,金砖运输按金砖尺寸大小定价,且包括厂具、稻草、蒲包、草索银两在内,二尺金砖每块运价银两三钱七分,其他价格略有变动。
宫中墙体所用砖主要来自山东临清,也是通过水运的方式被运至北京。临清的砖所用土质优良,但质量不及金砖用土。临清砖烧制后,运送至北京极为方便。临清位于会通河与卫河汇合处,漕运咽喉之地,又距京师较近,江南各省漕船、贾舶均需经此地北上进京,还有卫河做天然航道,水源充足,不易干涸,所以在临清建窑烧砖运往京师不仅交通方便,而且费用大大低于其他省份。临清砖窑依河而建,同样是出于运输方面的考虑。当然,临清贡砖的运送,会加重当地民夫的负担。硕大的青砖从临清运往京师,全靠运河中由南而北上京师的官民船只带运。
太和殿内金砖地面
瓦:紫禁城古建筑屋顶的瓦为琉璃瓦,烧造地点起初是琉璃厂。琉璃厂位于今天的北京和平门外,是北京的一条商业街。琉璃厂曾是元代为修建都城而建造的四窑之一。明代皇家的琉璃窑厂对建筑琉璃陶的烧造,有明确的管理机构。据明万历《工部厂库须知》卷五“琉璃黑窑厂”记载:“营缮司注选主事三年,有关防,有公署,一差兼管二窑”“每瓦料一万个片,用两火烧出,每一火用柴十五万斤,共用柴三十万斤可减二万斤,坩子土二十五万斤”。以上说明了明代琉璃瓦烧造的管理部门,以及烧制琉璃瓦所需的瓦、柴、坩子土的用量。琉璃渠琉璃制作工艺独特,先以高温烧制成坯,出窑冷却后再上釉,然后进行釉烧,为二次烧成;釉料以石英和氧化铅为主,是一种含铅的玻璃基釉料,具有明亮透底的特点,为传统琉璃的正宗;所用原料为本地特有的坩子土,选料精细,先采样试烧,达到标准方可使用。所以琉璃渠官窑的琉璃胎质月白而坚硬,不脱釉。
明嘉靖时期,将琉璃厂迁到了北京西部的琉璃渠村内(今北京琉璃文创产业园)。虽然琉璃厂迁走了,但其旧址并没有走向衰落,不仅保留了琉璃厂的名称,还成为文人、学者的聚集之所。当时各地来京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大多集中住在这一带,因此在这里出售书籍和笔墨纸砚的店铺较多,形成了较浓的文化氛围。
(来源:节选自《北京纪事》2025年7月刊;作者:周乾;图片来源:原文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