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学】文旅融合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路径

来源:人文之光网  发布时间:2025-07-17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的文明瑰宝和精神财富,是助力文旅产业发展的宝贵资源。伴随文旅业态融合发展态势的不断推进,着力推动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在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实现深度融合,不仅对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在全社会范围内厚植文化根脉、持续增进文化认同的应有之义。立足文旅融合背景,打造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协同推进的新业态、新局面、新体系,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利用和传承保护,可持续为文旅产业发展提供丰厚的滋养。

  加强项目遴选,深挖资源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丰富、门类众多,要强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价值与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找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旅业的融合点,才能真正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旅业的高水平、深层次融合。因此,强化项目遴选和资源价值的深挖,是发展互融互促文旅产业的重要基石。

  找准融合切入点。其一,地方政府和文旅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盘梳理,不断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一方面,鼓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社会公众、文化机构、企事业单位、地方行政部门等,将各类散落于民间的地方文学、手工艺、地方戏曲、地方民俗、饮食文化等资源加以整合上报,提交项目申请,并在申遗后及时将其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中。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协同地方高校、机构深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核心理念、历史渊源、人文精神、传承脉络,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详尽完善。其二,分类推进,专项融合。地方文旅机构应梳理国家级、省级、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挑选出文化底蕴深厚、公众认同度高、特色鲜明的非遗项目,同时结合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市场需求、资源现状等,探索出一条适宜地方非遗发展的特色路径。一方面,依托资源现状和发展特色,培育特色发展线路,包括非遗康养、非遗特色村寨、非遗特色观光旅游、非遗特色研学等,打造含资源挖掘、创意构思、产品设计、产销一体的全链条产业。另一方面,将梳理出的非遗资源融入现有旅游空间和发展业态中。在旅游景区设置非遗体验中心、非遗度假街区等,起到非遗推介、创意推广的作用。

  注重人才培养,蓄力持续发展

  文旅融合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离不开专业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文旅工作者以及产业链条中引领者和推动者的助力。因此,不断加强人才蓄力,才能真正为文旅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供给。

  人才赋能产业发展。其一,注重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培养与扶持。政府应通过政策扶持、资金资助等手段,帮助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摆脱生活困境,同时创新传承模式,在传统师徒传承制的基础上,鼓励高等院校、社会机构等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共同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技艺传承路径。例如,地方高校可通过开设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专业课程和专项研培计划,为非遗传承和文旅产业发展选拔、培养优秀的后备青年人才。其二,采用政府组织、社会力量协同参与等方式,针对全产业链条中的各相关主体展开培训。面向市场经营主体,侧重对其开展市场经营和产业发展相关的政策法规和经营规范培训,同时注重开展非遗保护相关条例、文化内涵等培训,引导经营主体平衡好资源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关系。面向基层服务人员和志愿讲解人员,依托理论宣讲、技能培训、文化知识培训、定期考核、业务比拼等手段,不断提升基层服务人员的文化素养与服务水平,打造兼具文化性、友好度的旅游生态。同时拓宽培养渠道,通过向高校、基层学校、文化机构“借智”“借才”的方式,鼓励优秀文化能人、专家学者、志愿宣讲人才、学生等在线上和线下平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的宣讲与推广。面向文旅产业相关的设计开发人才,通过定期组织开展产品研发交流会、文创发展论坛、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等手段,引导其充分发挥自身专业才智,为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助力。

  注重数字赋能,让非遗展示火起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应发挥数字技术的赋能实效,真正让文化空间、记忆空间在数字网络时代“火起来”“热起来”。数字化传播可以将文化符号、非遗价值、文化记忆等加以保存、推广、传播,让人们摆脱物理空间的限制,实现对特定记忆、特定历史的情感感知和记忆感知。

  数字传播,激活流量密码。其一,依托大数据、VR、5G、3D技术等,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展馆等的数字刻画和建模,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能见度的同时,吸引更多受众参与到非遗解码、文化传承实践中。同时,依托数字技术还可实现对文化场馆等的数字展现和传播,使公众足不出户便可了解、感受文化产业的特色服务模式和馆内知识。其二,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对非遗所处的真实历史场景、历史空间等进行立体还原,可以引导受众深入了解其历史演变形态和传承背景。其三,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开展有关非遗、文旅融合相关主题的叙事,将传统的文本叙事转变为多媒体叙事、故事化叙事和生活化叙事,结合受众多元化需求,将其转化为微电影、纪录片、对话访谈、采访实录、系列短剧等形式,从不同文化视角和传播视角进行宣传,同时还可充分利用各类直播平台开展在线直播、交流展示等,充分激发受众主动参与文化传承的积极性。其四,文旅业经营主体、旅游从业者、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等,都可利用官方平台和个人账号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线路、旅游景区等的宣传与推广,让更多人在走近非遗、了解非遗的过程中自觉参与到文化传承中来。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5年7月15日,第7版;作者:李小丽,系中共绥中县委党校讲师;图片来源:青春北京微信公众号)

 

社科普及活动

学习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
全国代表大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理论研究成果,普及理论知识,人文之光网特开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

扫一扫关注

京社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