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寻脉:北京古都城市设计研究》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发布时间:2023-10-10

《千年寻脉:北京古都城市设计研究》张杰 敖仕恒 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千年寻脉:北京古都城市设计研究》从古代天学、文化地理与山川模式、礼文化与制度、器物与空间考古、传统绘画、堪舆理论等多个角度,系统性地探讨了中国古代空间文化的主要源流、概念、内涵、现象、特征与规律;对有关重要理论问题进行剥茧抽丝,分别就山川定位与构图、空间整体设计与透视组合现象、堪舆理论下的趋避裁成设计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得出全新的研究结论,开创了新的研究范式。该书对中国古代超大距离方位测定的论证,可为开展中国古代人居空间设计研究提供关键的学术支撑。

  北京古都是中国古代数千年都城文化传统的时代结晶,梁思成先生曾赞誉北京是“都市计划中的无比杰作”。近现代以来,国内外许多著名学者都曾关注北京古都的研究,并陆续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纵观前人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历史地理、文化地理和人工物质空间及其城市规制之上,缺少从宏观到微观的历史文化背景,将古都放到跨尺度多层次的城地空间关系之中,以古代特有的空间文化为内涵,考察北京古都的空间与历程。

  如今,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越来越受到关注。在此时代背景下,本书以独特的视角激发读者从中国天文、山川伦理、政治理念、文化象征、空间意象等方面思考北京中轴线的文化内涵与遗产价值。在这个领域,城邑聚落的十字轴线定位、城邑与山川方位的关系,尤其是它们与象征古代国家正统身份的五岳方位关系,乃至因地制宜的城市规划布局等问题,始终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因此,本书聚焦北京古都城市设计,通过大量的历史文献、图像资料和实测数据,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首先梳理了北京的历史沿革和山川脉络,分析了涿鹿故城(黄帝城)以来与古都北京密切相关的系列古都邑的山川定位;包括琉璃河燕都、古蓟城、辽南京、金中都、元三都、明清北京及其附属帝王陵寝、皇家园林等。元明清时期之所以能够定都北京,是因为前期有辽金五京在都城山川环境中经历了三百多年的探索、推演和历史检验。辽金五京与北京山水脉络相连、首尾相顾、唇齿相依,这些因素都是北京地区建都史上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故本书对辽金五京的山川整体定位做了相关分析。五京都城轴线的定位反映出各京之间山川要素相互关联的事实,五京与岳镇之间的方位角度设计揭示了帝都必据岳镇以证明其皇朝道统的敬天文化内涵。五京之间的空间关系更是体现了它们与五岳体系共同构成的超几何构图的规划思想。

  在上述中观、宏观山川空间分析的基础上,本书着重以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为研究对象,探讨都城与山水之间的尺度模数关系,证明了《汉书·艺文志》所言“形法者,大举九州之势以立城郭室宅形”的华夏人工空间设计的基本原理。研究还分析了北京古都主要建筑群在“地”的要素——山水地形、“天”的要素——天学文化、“人”的要素——传统礼制之下的方位布局。这是一种都城内外、不同层级、自然与人工相互影响的、控制性的景观网络体系。从中可发现山川要素融合宗法礼制形成的典型都城空间形态。

  本书研究的基础资料主要包括历史文献、图像资料和实测数据三个方面。其中,历史文献以历代正史、儒学十三经、典章制度、北京及周边城邑的地方志、堪舆名作、现当代研究成果为主;图像资料以方志舆图、晚清民国北京地图、专业考古实测图像、当代经典复原平面图、不同精度的航拍测绘图等为主。本书关于都城与山川、景物的方位、距离、高程数据由开源的卫星图测得。在都城空间的尺度层面,这些开源的航拍测绘图的精度可以很好地满足研究的要求。

  本书力求以坚实的史料和测量数据验证华夏“天人合一”哲学内涵在都城空间营建中的映射,拓展古代都邑空间研究的领域,以期对认识中国古代城市与建筑设计的研究有所补益,并在方法上为研究中国其他古都和地方府州县城市提供一种参考。

  本书前后经历了7年的研究探索和凝练,其间发表《结合山水地形的元大都城墙设计及尺度、模数研究》《结合山水地形的元大都城市十字定位与中心区布局研究》等学术成果,为本书奠定了重要基础。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作者:张杰,系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图片来源:原文配图)

社科普及活动

学习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
全国代表大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理论研究成果,普及理论知识,人文之光网特开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

扫一扫关注

京社科微信公众号

//51tongji //51tongji 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