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大变局》

来源:京报网  发布时间:2023-07-28

​《通州大变局》杨家毅 著 北京人民出版社

  通州是一片古老的土地,燕赵故土,西汉初即设县治。隋代开凿成京杭大运河,通州因漕运而兴盛。元明清时期,通州成为北京门户,素有“一京二卫三通州”之说。到了近代,通州成为中国历史的重要演绎地和见证地。近些年来,随着通州成为首善北京的副中心,人们对通州的今生前世更为关注。目前,关于通州历史文化的著述不少,但大多集中在大运河漕运、古代历史、文化遗产等领域,而对通州近代历史缺乏系统介绍和深入研究。《通州大变局》条分缕析地梳理了通州与中国近代史上重大历史事件的关系,反映了通州在近代中国发展过程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填补了有关通州著述的空白领域。

  本书作者用“通州大变局”作为书名,用“大变局”概括百年通州的历史,反映了他对通州近代历史独到的认识,也反映了他对大历史观的把握和运用。全书将通州近百年历史定位在“大变局”的历史格局上进行描述和书写,为广大读者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论断提供了实证参考和启发。

  第一,将通州地域的发展史放在中国史、世界史的大视野中考察,以通州之大变局折射中国之大变局、世界之大变局。书中将通州历史上溯到近代以前,展示了通州独特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历史陈因。元明清时期的通州被称为“通天下之州”,因大运河而成为中国华北地区连接南方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的重要通道、战略要地,“当东西南北之冲,水路要会,天下财货集焉”,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了积极、重要的角色。近代以来,由于独特的地域位置和政治、文化环境,通州置身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义和团运动、抵抗八国联军入侵、清末“新政”、五四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入、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华北、人民解放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的“风口浪尖”,百年风云际会,成为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反帝反封建沧桑巨变的一个缩影。书中集中描写了近代通州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演变,勾画了一个地域的“大变局”图。

  第二,以大变局中思潮演变为主线,将思潮史与社会史、政治史、文化史融合起来研究。历史的演变,总是以思想变革为先导,思想变革又以新思潮兴起为标志。中国近代是一个思想翻新、新思潮迭起的历史时代。本书努力从思潮演变的视角探讨通州百年大变局的深层原因,并将其与社会、政治、文化现象联系起来,揭示其对推动社会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书中用较大篇幅阐述了以新思想为主导的新文化运动在通州的发展情况,特别是对新文化运动推动社会转型作了全面的分析和介绍,勾勒了这一时期通州的社会发展史、政治发展史。本书将思潮史与文化(特别是教育)史结合起来研究的特点更为显著。写通州的近代历史,不能不谈潞河中学。这所学校始建于1867年,由基督教会组织创办,其发展几乎贯穿通州近代历史,其几乎与近代通州所发生的重大事件都有关系。本书用很大的篇幅记述了潞河中学创办、演变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在反映西学东渐对中国思想政治巨大冲击的同时,更多地揭示了其对中国教育带来的长远积极的影响。近代新思潮对中国文化教育变革、发展的作用是很直接的。书中在写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反帝反文化侵略的“非基督教运动”在通州的传播时,结合通州由之兴起的平民教育,阐述了这一思潮对中国民众教育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

  第三,围绕历史大变局中的文明冲突问题,揭示历史大变局中文明变革和文明创造的意义。历史的演变,最终是文明冲突的结果,历史大变局实质上是文明的大变局。研究中国近代史或一个地域的近代历史,有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即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关系问题。中国近代是一个外来思想文化集中进入的历史时代,有中国人主动学习借鉴西方先进的技术文化和政治文化,有西方人对中国以宗教为主要内容的文化输入,还有帝国主义者在坚船利炮下的文化入侵。近代通州,处于中西文明的冲撞融汇的前沿。全书不仅清晰地阐述了近代以来外来思想文化在通州这块土地上的传播、衍变,而且鲜明地阐述了在通州这块土地上中华优秀文化是如何吸纳外来文化有益的东西,形成自己特色的。历史大变局,与今天时代的大变局是贯通的。今天时代的大变局,毋宁说是文明形态的再创造。将近代中国文明的冲突与变革过程梳理清楚,对于今天更好地认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创造文明新形态的意义,无疑是有很大帮助的。

  (人文之光网综合整理;资料和图片来源于京报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社科普及活动

学习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
全国代表大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理论研究成果,普及理论知识,人文之光网特开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

扫一扫关注

京社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