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上桥下的中国》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23-05-17

 

《桥上桥下的中国》李晓杰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桥梁作为跨越大河天堑的主要交通通道,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标志性景观。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不仅在卷帙浩繁的典籍中留下了大量关于桥梁的文献记载,而且还有不少古代桥梁遗迹留存至今,见证了华夏文明数千年的历史沧桑与文化积淀。

  近代以来,唐寰澄、罗英、茅以升、李约瑟等中外知名学者对中国的桥梁史进行了多方面的深入研究。李晓杰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历史脉络、工程技术、美学设计、建筑园林、诗词文学、军事战役、文化典故、神话传说、民间风俗九个维度出发,所著《桥上桥下的中国》深入浅出地梳理了中国桥梁起源、发展、变迁的历史进程,详述了古桥营建的绝妙技艺,剖析了桥梁设计的美学价值,鉴赏了桥梁建筑的园林艺术,品读了描绘桥梁景观的诗词篇章,回顾了历史上发生于桥梁的经典战役,分析了以桥梁为舞台的逸事典故,解读了以桥梁为主题的神异故事,介绍了各民族与桥梁相关的习俗。

  具体而言,该书具有以下几个特色。

  首先,涵盖丰富且全面的桥梁类型。以桥梁的形制论,包括梁桥、拱桥、索桥、浮桥、廊桥、亭桥等形态各异的桥梁。以桥梁的材质论,包含石桥、木桥、竹桥、舟桥、铁桥等各类建筑材质的桥梁。以桥梁的时代论,书中所涉桥梁年代跨度从原始社会一直到近现代,长达4000余年,几乎跨越了整个中华文明史。以桥梁的功能论,该书不仅详细介绍了以交通功能为主的桥梁,而且具体分析了兼顾水利功用的多功能桥梁(例如具有水闸功能的绍兴三江闸桥、具有水渠功能的洪洞惠远桥、能够进行水文测量的吴江垂虹桥等)。此外,还对艺术性优先于功能性的园林桥梁进行了专门论说。除了具象、真实的桥梁外,该书还讨论了中国文化中那些只有象征意义而并非真实存在的桥梁(比如“鹊桥”“奈何桥”等),以及自然天成的“天生桥”景观(如桂林象鼻山),涉及与桥梁相关的各类文化符号。

  其次,桥梁人文意象的科学解读。桥梁修建时留下的工程痕迹,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常被赋予特殊的人文意义,而其原本所具有的科学意义却变得鲜为人知。《桥上桥下的中国》一书在考察桥梁人文意义的同时,更注重从工程技术的科学原理出发,解读桥梁人文意象背后的科学内涵。例如,在桥梁工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赵州桥,其桥身存留的蹄印、车道沟等痕迹在各种围绕赵州桥的神仙故事中被描述为具有神异色彩的“仙迹”。书中通过对赵州桥建筑工程技术的讨论,详细介绍了这些“仙迹”的科学依据(如所谓“驴蹄印”实际上是行车外缘的界限,“手印”则是大桥需要加固时最适宜的支撑位置),将科学原理寓于神话故事之中,相辅相成。

  再次,桥梁文化意涵的历史解构。桥梁作为中国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景观,是许多重要事件发生的历史舞台,诸多著名的典故都同桥梁有着密切的关联,这就赋予了桥梁独特的文化意蕴。这些典故有的是神话传说,有的是文献可征的真实事件,有的则是以历史事件为原型的演绎创作,经过千百年的流传,已经沉淀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作者以科学的视角,对桥梁背后这些人和事所代表的文化内涵进行解构,揭示其真正的历史意义。例如,书中通过对《三齐略记》所载秦始皇填海架桥故事的分析,剥去故事本身的神话色彩,讲述了秦并六国后由内陆型国家向临海型国家的历史转变。又如,书中借由“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诗句,探讨了铜雀台桥的文化内涵,向读者展示了这一家喻户晓的三国故事是如何从历史事件的原型转变成为小说创作的演义面貌。

  最后,图像资料与文字论述的相得益彰。在准确精练的文字之中插入丰富的图像资料,是该书的一大特色。图文对照,使读者得以清晰地了解桥梁的建筑形态、工程原理以及美学意义。书中的图像资料包括三类:其一,桥梁建筑的实景影像(例如北京颐和园的十七孔桥、浙江新昌县的迎仙桥等)。在阅读过程中透过这些影像资料,能够更直观地感受桥梁的艺术美感与厚重历史。其二,考古发现的桥梁图像(例如内蒙古和林格尔东汉墓壁画中的渭河桥图)。通过地下之新材料与纸上之史料相互印证的二重证据,还原桥梁的历史面貌。其三,桥梁结构的复原图(如半坡木桥假想图、褒斜道栈道复原想象图、赵州桥拱券示意图等)。通过对桥梁建筑结构复原的图像展示,更清晰准确地呈现桥梁的构件和形态,理解桥梁设计的工程原理。

  总而言之,《桥上桥下的中国》以桥梁这一承载中华优秀文化的景观为切入点,从不同侧面展现了华夏文明的基本样貌与精神内核,是一部兼具学术性与普及性的历史读物。

  (作者:《光明日报》2023年5月6日,第12版;作者:杨智宇,系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后;原标题:桥上桥下看中国)

社科普及活动

学习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
全国代表大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理论研究成果,普及理论知识,人文之光网特开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

扫一扫关注

京社科微信公众号

//51tongji //51tongji 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