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之后发】【教育学】地方高校要在服务地方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善作为

来源:人文之光网  发布时间:2025-08-19

  教育是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交汇点,建设科技强国、人才强国,首先要建设教育强国,而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地方高校在高等教育中占有很大比重,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力量,更是在服务地方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快所在区域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创新性提出了新质生产力概念,并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地方高校是所在区域科技创新资源、高层次人才最为集中的地方,也是朝气蓬勃有为青年最多的地方,有责任有使命成为区域产业升级急需人才的培养地、科技创新人才的集聚地、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的孵化器,在推动地方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善作为。

  在培养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急需人才上善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一种先进生产力,要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加以数字赋能、技术改造,围绕未来技术发展趋势和新发展理念要求,布局新产业,发展新经济,形成新动能。地方高校要保持市场敏锐性,紧密对接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来的人才需求变化、技术服务变化:一方面,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使学科布局、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布局相适应,让新入学学生的专业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相匹配,充分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需要。另一方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采用微专业、辅修第二专业、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等多种形式,对在校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方向进行优化,缩短适配人才的输出时间,为地方产业升级改造赢得人才支撑的先机。

  此外,还应利用好现代产业学院这个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抓手。现代产业学院设立的目的就是要发挥多主体协同育人的优势,强化人才培养的适配性,形成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充分发挥现代产业学院的协同育人功能,把产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转化为现代产业学院学生的课程设置和实践锻炼要求,及时培养出具有专业胜任能力的产业急需人才。

  在助推地方科技创新人才集聚上善作为。身处非省会城市的企业,特别是中西部地区非省会城市企业,高层次人才引进难留住难,企业创新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缺乏高层次技术创新人才支撑,所处地方高校要发挥创新人才集聚的独有作用。地方高校具有先天优势,最有利于了解和掌握地方企业发展情况,最有利于校企之间形成稳定长久的合作机制,也最有利于得到开发区、高新区管委会等地方政府部门对校企合作的支持和推动。地方高校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一是深化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大力推动学校高层次人才经常性入园进企,甚至在没有教学任务时入驻企业挂职、兼职,把产业升级、企业技术创新等产业实践问题转化为学校教师的科研攻关课题,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二是围绕地方重点产业链、主导产业集群建强学科。围绕所在地方重点产业链、主导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布局重点发展学科,一方面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建强学科师资队伍,为地方产业发展储备人才,另一方面加大资源投入,提供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科研条件,更好赋能科技创新和服务产业发展。三是校企合作,人才共引成果共享。由高校和企业建立合作机制,比如企业出资学校出编、引进人才的成果产出由校企双方共享,这样既减少高校引进人才的成本,又能增加企业对引进人才的吸引力,解决了企业引进人才难的问题。通过多措并举,让地方高校成为地方科技创新人才的集聚地,助推地方新质生产力发展。

  在培养地方青年创业人才上善作为。当前新经济、新业态、新领域不断涌现,青年创业者在其中扮演了也将继续扮演重要角色。青年学生思想活跃,新事物接受快转化快,对社会充满期待和热情,是未来创业人才出现的主体,也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地方高校发展依靠地方,同时也要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不仅为当地产业发展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而且要源源不断地培养青年创业者。地方高校应夯实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简单开足创新创业课程,更要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把创新创业能力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首先,改革创新创业课程。科学安排创新创业课程,精心设计具体教学内容,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增强学生对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和实践场景的把握和融通。其次,组建强有力的教学团队。要下力气组建一支固定的教学团队,团队成员应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积累丰富的创业案例,灵活运用体验式教学、项目制教学等方式,提升教学效果。最后,建立创业导师队伍。长期聘请创业导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评估学生提出的创业方案、创意设计,指导学生完善创业项目方案,推动落地实践。定期举办校友创业故事会,用身边人身边事进行教育和引导,增强学生情感认同。通过教育引导,培养一批又一批愿意留在高校所在区域创业发展的青年人才。

  在推进技术成果的转移转化上善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首先要做好技术创新成果的转移转化,地方高校应成为所在地技术创新成果转移转化的中心,在助推地方技术创新转移转化,技术赋能产业创新和未来产业布局上作贡献善作为。设置区域技术成果转移转化中心。由高校和地方科技部门共同组建区域技术成果转移转化中心,专司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工作,负责对接创新成果方和技术需求方,打通创新链和产业链,解决技术需求信息不对称问题,加快成果转移转化速度。

  发挥高校大学科技园的孵化作用。拓展大学科技园的物理边界,尽管在所有权上大学科技园归属一个特定大学所有,但在服务科技转移转化上应把其建设成为所在区域大学师生共同的技术孵化和创新创业基地,充分挖掘大学科技园的带动作用。建立大学科技园与高新区(开发区)联动机制,发挥大学科技园创新要素集中、高新区(开发区)空间大的资源互补优势,在大学科技园发展壮大的创新企业,对接进入高新区(开发区)发展,而高新区(开发区)引入的企业,生产基地在园区,研发中心可以设立在大学科技园,真正实现校企融合、产学研用协同。

  组建联合创新研究院。围绕地方重点产业链和主导产业集群,高校可以联合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组建联合创新研究院等技术创新载体,加大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组成融合产学研的多方专家团队,既有利于发挥企业对行业发展趋势的主动识变优势,及时提出技术需求,又能快速转化为科研人员技术攻关的科学应变举措,加大研发创新的针对性,从而提高后期研发创新成果的转移转化率。

  (来源:《学习时报》2025年8月15日,第6版;作者:陈小林,系景德镇学院党委书记;图片来源:)

社科普及活动

学习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
全国代表大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理论研究成果,普及理论知识,人文之光网特开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

扫一扫关注

京社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