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学让不同文明在互鉴中进步

来源:《学习时报》  发布时间:2024-11-25

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现场 中国日报记者 姜东 摄

  习近平主席在致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的贺信中指出,“古典文明群星璀璨,不断滋养和启迪后世”,强调愿同各方一道,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古典文明成就斐然,古典学连接古今、贯通中西,能让不同文明在互鉴中进步,为解决当代世界问题提供启示,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古典学的起源与智慧传承

  “古典学”一词源于拉丁文意为等级、划分(classis),现代英文语境下表述为Classics或Classical Studies,专指古希腊罗马经典文本研究。它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知识体系,包含文学、哲学、历史、艺术等领域。在中国,古典学围绕典籍展开,如《诗经》《尚书》《周易》等。尽管其概念范围存在争议,但研究方向明确,即深入解读经典文献以挖掘人类文明的智慧和价值。

  中西方古典学犹如同源之水,皆深深扎根于古代先贤的实践智慧这一丰饶土壤。在中国先秦时期,“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展现出经典知识对于个人成长和自我表达的关键作用。在古罗马,政治家、哲学家塞涅卡主张,学习不只是为获取知识,更是为了成为更好的人,体现了西方古典学在起源阶段对个人发展的关注。这表明,古典学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都承载着育人使命,指引人类社会走向文明与进步。

  不仅如此,中西方古典学在价值观念上还存在诸多相通之处。在道德准则方面,孔子主张的“仁、义、礼、智、信”与柏拉图提出的“智慧、勇敢、节制、正义”遥相呼应;在社会理想上,中国的“大同”,讲究秩序和谐,西方在构建理想城邦等理论中也强调社会秩序稳定和公民各司其职。

  此外,从经典作品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层面剖析,中西方古典学均对现代人有着不可忽视的深远影响。在《诗经》中,“夙夜在公”体现的一心为民精神,对中国现代社会治理中公职人员的价值导向有着深刻意义,与为人民服务等理念相通。亚里士多德所著《政治学》中关于正义与城邦秩序构建的内容,为西方社会治理模式的思考提供了重要依据。这些中西方先贤伟大的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照亮了人类发展的道路,使得人类社会更加公平、和谐与繁荣。研究古典学可以让我们在岁月流转中持续聆听前辈先哲们的谆谆教诲,更好地把握未来发展方向。

  古典学在文明互鉴中的实践与价值体现

  知识融合实践,助力构建跨文化理解的知识体系。首先,在知识体系构建层面,古典学是融合剂。西方文明源于两希文化,即希腊文化的哲学、科学等思想,希伯来文化的宗教伦理,是西方知识体系根基。东方有中国先秦经典,儒家仁爱礼义、道家无为自然等思想,还有印度吠陀文化,其宗教哲学等内容丰富。古典学研究整合东西方文化源头,可促进跨文化理解知识体系完善。其次,在思想价值维度,古典学挖掘共性与差异。如西方古典学中的“逻各斯”(Logos)所蕴含的宇宙理性与秩序思想,和东方道家“道法自然”中对自然规律的尊崇有深度契合。这种挖掘让文明在碰撞中相互尊重、学习,推动深度融合。最后,在研究方法方面,古典学带来创新。各国学者不仅相互借鉴方法,还共同构建新理论模型。例如,通过大数据分析不同文明古典文献中的语言模式,挖掘背后隐藏的文化关联,为古典学研究注入新活力,加速不同文明融合进程。

  遗产保护实践,为人类文明传承提供价值依托和具体保护措施。以敦煌莫高窟保护工程为例,中国每年投入大量资金,专项用于修复历经岁月侵蚀而受损的壁画、加固洞窟结构。古典学的研究成果为修复工作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包括对壁画艺术风格的理解、洞窟文化背景的解析等,确保了这一承载着中西方文化交流记忆的艺术宝库能够得到科学合理的保护。在中东地区,伊拉克的巴比伦古城遗址虽然面临战乱等多重挑战,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协调下,多国派遣专家团队,利用先进技术和专业学科理念,精心守护这一人类珍贵遗产。古典学知识帮助专家们深入解读古城的历史背景及其所蕴含的古代文明信息,为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提供宝贵的学术支持。

  全球治理实践,拓展全球文明互鉴的深度与广度。在国际安全层面,古典学为和平稳定提供价值指引。古代中国“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思想,蕴含通过外交手段避免战争、维护和平的智慧,与现代国际仲裁等争端解决方式相契合。西方古代城邦联盟的集体安全机制,为现代国际组织构建集体安全架构提供范例。在国际经济治理方面,古代丝绸之路平等互利、互通有无的贸易精神和欧洲海上贸易诚信交易、风险共担原则,为现代全球贸易规则完善提供蓝本,助力各国制定经济政策。在全球公共事务治理中,古典学蕴含着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能搭建起全球沟通理解的桥梁,凝聚各国力量,其引导各国以更具人文关怀和历史视野的方式,跨越文化差异应对如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挑战,促使全球治理朝着更科学文明的方向发展,充分展现其深远价值。

  如何用好古典学助力文明互鉴

  拓展跨文化诠释。跨文化诠释能够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文明,揭示其文化特质与背后深层逻辑,为构建全面深入的文明互鉴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以司马迁《史记》与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为例,这两部经典著作不仅代表了东西方早期历史编纂学的高峰,也成为古典学研究中的重要文献。对这两部书进行跨文化诠释,就是分析它们在战争起因阐述中相同的国家利益、地缘政治因素背后所反映的人类共性,同时剖析在叙事视角、价值判断等方面的差异。通过拓展跨文化诠释,我们可以洞察不同文明在战争、和平、权力等核心概念理解上的异同。由此,我们能更深层次地领悟到,不同文明在价值体系、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等层面的差异,并不是阻碍彼此交流的鸿沟,而是人类认知的宝库。它让我们能以多元视角去领略世界文明“百花齐放春满园”的盛景,为文明互鉴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推动不同文明在相互理解中共生共荣。

  推动成果转化。在推动文明互鉴进程中,成果转化是关键环节,古典学在其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一方面,思想融合层面上,古典学与现代理念深度交织,为成果转化筑牢根基。如,在生态领域,印第安文明对大地的崇敬、古埃及文明对尼罗河生态的呵护,与现代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相呼应,为全球生态保护实践提供有力支撑;在社会治理领域,古典学蕴含的社会公平思想与现代公共管理理念相互映照,古代城邦资源分配、权益保障之法能为现代社会治理提供有益借鉴;在文化发展领域,古罗马文化对希腊文化的传承创新、阿拉伯文化对多种文化典籍的吸纳融合,彰显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包容,契合现代文明观,能够有力推动文明互鉴相关思想成果向实践转化。另一方面,在实践应用维度,古典学为各领域发展注入能量。在经济领域,古希腊海洋贸易智慧启迪现代国际海运和贸易往来,阿拉伯古代商业体系经验对跨国商业合作与资源调配有借鉴价值,中国古代“交子”的创新精神为现代金融创新和经济流通带来启示;在科技领域,古希腊阿基米德的科学探索精神与方法为现代科研提供了思路启发,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世界科技发展进程影响深远,古典学为科技发展提供历史借鉴,促进科技成果在不同文明间的传播与应用。古典学通过在思想和实践层面的作用,有效消除文明隔阂,为文明互鉴搭建桥梁。

  挖掘共通价值。这一过程是对人类文明本质的深刻剖析,也是对人类社会理想发展模式的积极探寻。如法国近代的《人权宣言》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发布的《世界人权宣言》,与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正义观以及孔子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高度一致,彰显了人类文明在价值追求上的内在共性。这种尊重他人、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内涵,是人类对生命尊严、公平正义与和谐社会关系永恒追求的成果。在当代世界国际关系实践中,共通价值观念影响深远。在国际经济合作领域,这些价值观念是构建公平、有序国际市场秩序的基础,可避免贸易保护主义、恶意倾销等不正当竞争,保障国际经济合作的可持续与稳定;在地区冲突中,它们是维护和平、保护平民的道德指引,促使各方超越狭隘民族主义和地缘政治利益,从人类共同价值追求出发,寻求和平解决冲突之道。古典学通过挖掘和弘扬这些共通价值,能够驱散不同文明间因误解和偏见产生的阴霾,营造和谐稳定的国际环境,引领人类社会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来源:《学习时报》2024年11月22日,第2版;作者:郭永真;图片来源:中国日报网)

社科普及活动

学习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
全国代表大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理论研究成果,普及理论知识,人文之光网特开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

扫一扫关注

京社科微信公众号

//51tongji //51tongji 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