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11-01
《我和我的祖国》电影海报 资料图片
文学艺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文艺创作提供了根本遵循。真正有价值的文艺作品,必然是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的,其创作的精神基点也必然来自人民。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对文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时代巨变,广大文艺工作者不辜负时代召唤、不辜负人民期待,书写人民的生活,反映人民的情感,表达人民的心声,努力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创造了一大批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文艺精品,取得了喜人的成就。
繁荣的创作景观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指引下,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通过艺术之思为时代赋形,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呈现新时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和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歌颂奋斗情怀,高扬时代精神,在文学、戏剧、影视、音乐、舞蹈等领域创作出了一大批富有深刻思想性、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佳作,使文艺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
近年来文坛涌现的“新山乡巨变”题材作品,展现了新时代中国乡村的深刻变革,描绘了乡村振兴的壮丽图景。新时代的乡村在信息化、现代化的道路上展现了全新的风貌,如何书写新时代乡村的“新变”,呈现新的乡村景观,成为作家们关注的重点。他们在时代大潮中呈现了乡村巨变,关注返乡青年在重返家乡、建设家乡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和情感变迁,塑造了一批鲜活的时代奋斗者形象。
其中,有带领白羊峪村村民实现脱贫致富的返乡青年范少山(关仁山《金谷银山》),有在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开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的“第一书记”(陈涛《在群山之间》),有在“一带一路”背景中深入海岛村民生活的博士刘书雷(陈毅达《海边春秋》),也有投身于青海藏族牧区几十年的几代草原建设者(杨志军《雪山大地》)。“新山乡巨变”题材作品既是新时代中国乡村社会变化的真实写照,也是作家们对乡村现代化进程的深情描绘。
新时代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把自己的思想倾向和情感同人民融为一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取得了丰硕的成绩。文艺工作者在丰富的生命体验中提炼创作素材,或通过人物的典型事迹,歌颂人民英雄;或刻画鲜活的个体,展现其丰富的精神世界;或贴近现实,关注人民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或深入生活,书写人民的梦想与奋斗、欢乐与痛苦,反映人民的心声、抒发人民的情感。陈彦的《装台》洞悉并审视普通人的生存哲学。电影系列三部曲《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我和我的父辈》多层次讲述了中国人民在不同时期昂扬奋进的历史过程和发展面貌。这一时期的优秀影片展现出浓郁的人文情怀,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舞剧《只此青绿》等,在创作上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并通过现代科技手段重新诠释和表现人物形象,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美轮美奂的舞蹈效果,给观众带来全新的体验,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深受观众欢迎。
深厚的“人民性”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这对新时代文艺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新时代以来的文艺创作深刻体现了文艺为人民的鲜明主旨,描绘了新时代中国的宏伟画卷和民族复兴的壮丽图景,讲述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辉煌历程和独特经验。贺享雍的“时代三部曲”(《燕燕于飞》《村暖花开》《土地之子》)通过“第一书记”乔燕的视角,讲述了以贺家湾村为代表的乡村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中发生的巨大变化。乔叶的《宝水》描述了宝水村从传统乡村走向以文旅为特色的新型乡村的转型之路。纪红建为创作报告文学《乡村国是》,走访了200多个贫困村庄,整理素材,通过真实的故事呈现中国脱贫攻坚的成果,以此展现扶贫工作的艰巨性。章石山的《奋斗与辉煌——广东小康叙事》等长篇报告文学,气魄恢宏,全景式呈现了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史征程中取得的突破性成就。
文艺的“人民性”指作家在创作时坚守人民立场,以真挚的情感积极反映人民的生活愿景,深入思索人民的命运,展现他们在历史长河中的奋斗与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不能以自己的个人感受代替人民的感受,而是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
新时代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创作出一批深入表现人民日常生活和精神面貌的优秀作品。梁晓声的《人世间》描述普通人的精神世界和奋斗梦想,展现他们的生命尊严和精神品格,充分彰显了“人民性”的内涵。《红海行动》《中国机长》等电影作品演绎了人民英雄在面对困难和危机时毫不退缩、勇担大义的可贵品质和职业素养,凸显了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时代主题。作品中既有正能量的传递,又不乏人性温情的思考。
文艺能够激发文化创造活力,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书写中国故事,展现中国风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将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与广大人民的生活追求、真切愿望紧密结合,以现实主义精神和理想主义情怀烛照人生,描绘伟大时代,涵纳世界文明,展现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和美学特质,不断创作精品力作,才能推动文艺在新时代砥砺前行,再创辉煌。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红色文艺与百年中国研究”(21&ZD260)阶段性成果)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10月23日,第5版;作者:赵学勇,系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图片来源:原文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