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北京】血筑长城——古北口打响北平抗日第一枪(二)

来源:人文之光网  发布时间:2025-08-05

  编者按:说起长城抗战,人们首先想起的,大多是《大刀进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这既是29军在喜峰口用大刀铸就的英雄叙事,又是抗战的精神图腾。然而,此战的关键一役,不在喜峰口,而在古北口。70昼夜“激战中的激战”,我们输掉了战役,却赢得了民族觉醒的时间。喜峰口与古北口,恰似中华民族抗战精神的两极:前者如烈火,以大刀劈开“日军不可战胜”神话,证明“意志可弥补装备差距”;后者如寒铁,用血肉验证现代化战争需体系化防御,暴露了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积弊。长城抗战虽以失败告终,但在国人心中,万里长城永不倒。“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国歌由此诞生。

  即日起,人文之光网将陆续推出“血筑长城”系列文章,敬请期待!

第17军在古北口附近备战

古北口

  长城一线黑云压城,何应钦手忙脚乱中,还故作潇洒地到颐和园去打天鹅。毕竟,在他进京的前一天,蒋介石已经给这场战役定了调子:消极防御,主动谈判。

  何应钦将华北的20余万大军沿长城一字排开,8个军团,各守百余公里的一段。可在长城沿线一千多公里的战线上,有100多个关口,根本不可能全守住。

  日军长官武藤信义对长城也颇有研究,他深知日军兵力有限,不能全面进攻,但只要拿下重要关口,其他关口就可不攻自破。

  双方的必争之地,集中在有公路的关口,也就是古北口、喜峰口和冷口。日军向承德进军时,已经分兵冷口和喜峰口。日军主力则从承德南下,兵锋直指北平最后屏障——古北口。

  长城内外的鏖(áo)战,就从古北口外的长山峪打响了。

  古北口这段长城,是明太祖朱元璋派大将徐达所建,后来又被抗倭名将戚继光大修过,因扼守着燕山咽喉,自古便是“京师锁钥”。关口被叫作“铁门关”,两边山崖壁立,道路仅容一马车通过;关口后面的关城,被叫作“二龙吐须”城,自古就是屯兵之地。

  过了古北口,后面几公里就是平原,日军的机械化部队最多两三天就可以打到100公里外的北平。

  东北军在华北苟延残喘时,张学良特派王以哲带着一个军(下辖3个师)在附近驻守,其中,驻防关口的是107师。

  为什么要派王以哲的107师守关?原来,这107师的前身,就是九一八事变当晚驻防奉天北大营的独7旅,王以哲是独7旅旅长。

  在北大营,王以哲下辖精锐部队上万人,而进攻北大营的日军只有500人。他们明明兵强马壮,装备齐整,却“一枪没开”,就把整个营房、装备都丢给了日本人。为此,独7旅在媒体上被骂得体无完肤,还被讥为“宁死”不抵抗。

  驻防密云以后,107师把岳飞的《满江红》改成了“笑谈渴饮倭奴血”,作为每天操练的军歌。他们的军容军纪也跟奉军过去的土匪作风不一样了,天不亮就操练、演习,只等着报仇雪恨的一天。

  接到杀鬼子的命令后,107师沸腾了,先头部队621团、615团,更是奋勇向前,雄赳赳地翻越了长城。他们的任务,是在长山峪西南的黄土梁一带修筑工事,在后续主力部队到来之前,死死拖住敌人。

  严寒把大地冻得坚硬如铁,不少士兵在寒风中脱光膀子抡起了十字镐(gǎo),一群群北平来的学生也赶到阵地,一边进行宣传鼓动,一边帮士兵挖战壕。

  就在军民豪情万丈、战壕尚未形成时,敌人的先头兵已经探头探脑。621团按捺不住,立马开枪,谁知打散的只是侦察兵,随之而来的装甲部队才是劲敌。

  日军见前方受挫,就调来坦克开道。这种法制FT-17坦克,原为东北军装备,九一八事变中被日军完整缴获。

  被自己的坦克追着打,621团怒了。他们没有重火器可以打坦克,就编成了多支敢死队,手持汽油瓶冲入坦克阵型中……那一刻,他们是勇猛的,也是悲壮的。这一战,621团自团长王志军以下,官兵伤亡达500余人。

  615团团长赵镇藩是独7旅的参谋长。他不想被动挨打,就派出一个营,从山地迂回到敌后,围住敌人宿营的几个村,猛甩手榴弹,把正在做梦的近200名鬼子送上了西天。

  在古北口的外围阵地,107师死战二天二夜,几乎是一对一地顶住了敌人的进攻。他们的血性终于得到国人认可,但大部分士兵都成了烈士。

  仅凭一腔余勇,终究抵不过飞机重炮,3月9日下午,107师从关口撤退到了后面的关城,在此驻守的,是东北军张廷枢的112师。

  眼看大战一触即发,王以哲、张廷枢这两位主将却大吵起来。

  王以哲心疼自己的老部队,想让107师撤到后方去休整,留112师在前线等待后援。张廷枢的爹是东北军重臣张作相,他也颇有公子哥作风,还没打,就已经想撤了。

  张说:“你的队伍能走,我的队伍就不能走,是什么道理?”

  王说:“没有命令你就不能走。”

  张说:“听谁的命令?你能走,我也能走。”

  王说:“我的命令!”

  话音一落,双方的警卫都端着枪怒目而视,好像真要厮杀的样子。恰在此时,25师师长关麟征和他的副手杜聿明赶到了。

  原驻扎在蚌埠一带的25师,是最先赶来支援的中央军。3月5日,25师的两个团集结到通州,不及休整,就急行军到密云。3月9日,士兵刚休息又被叫起来,跑步进入了二线阵地石匣镇。

  关、杜二人的汽车从石匣镇北开数里,即见东北军狼狈不堪地向南奔驰,步骑炮兵及行李辎重毫无行军序列,道路为之阻塞。车行慢如牛,深夜12时前后,杜聿明才到古北口,一进军部,就撞见了这戏剧性的一幕。

  未完待续,人文之光网将定期更新“血筑长城”系列文章,敬请关注!

  (来源:节选自《北京日报》2025年7月22日,第9版;作者:孙文晔;图片来源:原文配图) 

社科普及活动

学习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
全国代表大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理论研究成果,普及理论知识,人文之光网特开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

扫一扫关注

京社科微信公众号